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Cu、Ni纳米颗粒及其复配体系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4 14:47
   摩擦磨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经济与能源损失十分巨大。传统润滑油添加剂由于本身结构不稳定,在高速摩擦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元素(S、P等);另一方面这些元素在高温高压试验或应用条件下会腐蚀仪器,造成仪器寿命缩减,影响工况。纳米级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开始着力解决这类问题。在众多纳米级润滑油添加剂当中,金属纳米颗粒既具有金属自身的优势,又具有纳米材料的特性,同时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这使得金属纳米颗粒具备了成为新型润滑油添加剂的可能性。Cu纳米颗粒由于其低的剪切强度、超强的延展性、低熔点、良好的传导性;Ni纳米颗粒能够高度磨光和抗腐蚀,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高的表面活性能。综上所述两者都具有传统润滑油添加剂不可比拟的优点,从而在摩擦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自制纳米粉体工业化生产设备,采用宏量制备技术制备的Cu、Ni纳米颗粒具有分散性好、尺寸小、粒度分布均匀、具有核壳结构等优点,符合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实验要求。(2)将Cu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加入到PAO6基础油中,形成润滑油胶体体系。采用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四球法),确定Cu纳米颗粒最优添加比为0.1wt.%,并阐释金属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机理是“微轴承”和沉积膜混合作用机制。复配效应研究发现Cu纳米颗粒润滑油添加剂与常用相容剂油酸(OA)复配有更好的抗磨减摩效果,而与抗氧抗腐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盐(ZDDP)的复配效果不佳。(3)将Ni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加入到PAO6基础油中,形成润滑油胶体体系。采用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四球法),确定Ni纳米颗粒最优添加比为0.5wt.%,复配效应研究发现Ni纳米颗粒润滑油添加剂与常用相容剂油酸(OA)复配有更好地抗磨减摩效果,而与抗氧抗腐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盐(ZDDP)的复配效果较差。(4)将Cu、Ni纳米颗粒通过复配形式,配制成不同质量分数的润滑油胶体体系,采用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四球法)进行正交实验。研究发现最优总添加量为0.5wt.%,最优的Cu、Ni纳米颗粒的配比wt_(Cu)%∶wt_(Ni)%=60%∶40%。进而研究发现Cu、Ni纳米颗粒复配体系与OA的三元复配有更好的抗磨减摩效果。(5)将Cu纳米颗粒按照最优添加比为0.1wt.%加入CD~+级坦克油中,对CD~+级坦克油进行改进实验,采用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和润滑剂承载能力测试法进行摩擦学实验,结果表明加入Cu纳米颗粒润滑油添加剂之后的CD~++Cu体系相比于CD~+级坦克油摩擦系数与磨斑直径分别下降了29.12%、17.63%;将Cu纳米颗粒按照最优添加比为0.1wt.%添加入CF-4、CH-4、CJ-4全配方油中,对CD~+级坦克油进行替代研究,通过四球试验机进行长磨及极压性能测试,Bruker磨损试验机进行不同载荷下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F-4+Cu全配方润滑油体系表现出更好地替代CD~+级坦克油效果。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E624.81;TB383.1
【部分图文】:

层状结构,纳米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u、Ni 纳米颗粒及其复配体系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盐在摩擦学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纳米硼酸盐已经广泛的被运用于固体润滑,它的层状结构如图 1-1 所示,其抗磨减摩属性归因于它倾向于形成具有平行于原子层的三原子晶体结构。与 h-BN 类似,B,O 和 H 原子紧密相连在每层硼酸中,彼此通过共价键包装和结合,而层与层之间由弱范德华力保持在一起。因此,层之间很容易剪切并相互滑动,提供系统中的润滑性[47]。

润滑机理,纳米颗粒


图 1-2 MOS2纳米颗粒润滑机理[51] MOS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一样,纳米 WS2作为润滑油添量报道。Aldana P U 等人[55]在对 ZDDP 添加剂存在情况学行为研究中发现,在边界润滑条件下 WS2纳米颗粒的,XPS 分析表明在摩擦表面凹槽处存在 WS2纳米颗粒,磨损。Ratoi M[56]对 WS2纳米添加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所示。在摩擦生热过程中,摩擦膜由一系列化学元素组成。同样地随着富勒烯结构研究的深入,富勒烯结构的 W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深入。Aldana P U[22]研究发现富勒烯抗磨剂 ZDDP 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强了抗磨损性能,从 X摩擦膜由锌/磷酸铁和 WS2的混合物组成。

纳米,纳米颗粒,润滑油添加剂


图 1-2 MOS2纳米颗粒润滑机理[51]米 MOS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一样,纳米 WS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大量报道。Aldana P U 等人[55]在对 ZDDP 添加剂存在情况下的擦学行为研究中发现,在边界润滑条件下 WS2纳米颗粒的存在损,XPS 分析表明在摩擦表面凹槽处存在 WS2纳米颗粒,形成小磨损。Ratoi M[56]对 WS2纳米添加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3 所示。在摩擦生热过程中,摩擦膜由一系列化学元素组成,起用。同样地随着富勒烯结构研究的深入,富勒烯结构的 WS2纳油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深入。Aldana P U[22]研究发现富勒烯结构与抗磨剂 ZDDP 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强了抗磨损性能,从 XPS 结,摩擦膜由锌/磷酸铁和 WS2的混合物组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伯章;;美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将增长[J];润滑油与燃料;2013年03期

2 ;我国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市场现状分析[J];润滑油;2018年06期

3 ;润滑油添加剂需求增长乏力[J];润滑油;2019年04期

4 黄港滨;;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化技术;2017年08期

5 ;俄罗斯润滑油添加剂产量下降[J];润滑油;2008年04期

6 刘泉山;中国最大润滑油添加剂企业扬帆西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0年06期

7 ;TJ—88型润滑油添加剂使用情况[J];能源技术;1996年04期

8 黄文轩;;润滑油添加剂近几年发展概况[J];润滑油;1993年05期

9 陈莹黛;;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硫代苯酰基烷基硫化物[J];润滑油;1987年06期

10 高大德;;CIBA-GEIGY公司的润滑油添加剂[J];精细化工信息;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佩京;于鹤龙;许一;徐滨士;;矿物粉体润滑油添加剂与不同表面涂层/镀层的摩擦协同效应研究[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四)[C];2010年

2 李术元;王大喜;顾松;路元丽;王明俊;;防腐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薛卫国;姚文钊;仇建伟;李建明;张翔;;噻唑型杂环化合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研究[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沈浩;;电子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直接进样法测定润滑油添加剂中的元素[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攀龙;赵鸿斌;谭援强;韩利芬;肖波;刘艳丽;;含氮杂环衍生物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表征和摩擦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袁晓东;高永建;侯滨;范建忠;;纳米碳化硅作为柴油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初探[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魏建军;薛群基;;Cr_2O_3涂层与润滑油添加剂之间的摩擦化学机理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1993年

8 史兵;雒建斌;路新春;秦力;温诗铸;魏秉庆;张华堂;梁吉;高志栋;吴德海;;巴基管做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张招柱;王坤;曹佩弦;刘维民;;润滑油添加剂对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伏喜胜;姚文钊;张龙华;党兰生;刘维民;薛群基;;润滑油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昕;润滑油添加剂市场增势喜人[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王昕;欧洲润滑油添加剂有望缓增[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特约记者 赵云枫;兰炼与美国路博润公司合资建设中国最大的润滑油添加剂生产企业[N];中国石油报;2000年

4 记者 狄多华;国内最大润滑油添加剂企业扬帆西部[N];中国石油报;2000年

5 李申;润滑油添加剂市场需求增长快[N];中国汽车报;2005年

6 赵晨光 记者 赵晓强;填补我国润滑油添加剂领域空白[N];锦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付洪军;路博润润滑油添加剂项目落户珠海[N];珠海特区报;2010年

8 李友海 李剑峰;润滑油添加剂不再依赖进口[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齐京文;润滑油添加剂令用户很无奈[N];中国汽车报;2000年

10 记者 刘群;路博润润滑油添加剂项目落户珠海[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艳红;新型陶瓷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与作用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岳文;硅酸盐矿物微粒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与磨损自修复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凯;Cu、Ni纳米颗粒及其复配体系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高鉴;基于润滑油添加剂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鲁浩;苯并噻唑衍生物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4 姚亚丽;减摩抗磨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5 程思;含硫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及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6 徐振;有机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7 闫加省;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摩擦磨损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闫婷婷;含氟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9 焦叶叶;含氮、硫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表征和润滑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杜润平;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2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12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a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