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海上非凝结气与过热蒸汽混注井筒传热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10:37
   为了优化海上稠油油藏"非凝结气与过热蒸汽"(简称为"混合汽/气")混注过程中的注汽参数,根据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井筒内非等温流动数学模型,结合海水中传热模型、地层内瞬态导热模型,建立了完整的海上稠油油藏注混合汽/气井筒传热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和迭代法计算得到井筒内的压力和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流动能明显增加井筒热损失,降低混合汽/气的温度;随着非凝结气含量增加,混合汽/气的温度和过热度均下降;随着注汽压力增加,过热度不断下降。海上稠油油藏注混合汽/气井筒传热模型为优选注汽参数和分析海水对井筒热损失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部分图文】:

注汽井,井筒


述模型奠定了井筒传热研究的理论基础,但这些模型的研究对象都为饱和蒸汽,饱和蒸汽的压力和温度为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不适用于注混合汽/气井筒传热分析。为此,笔者根据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结合海水中传热模型和地层中瞬态导热模型,建立了完整的海上混合汽/气井筒传热模型,对于高效利用海上非凝结气、优化混合汽/气注入参数和分析井筒传热规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进一步分析弯曲井筒和油管/套管接触等复杂情况下的井筒传热规律。1数学模型的建立1.1基本假设海上混合汽/气混注井筒结构如图1所示[15-16]。为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了以下基本假设:1)海上平台注汽参数不随时间变化;2)混合汽/气向隔水管外壁的传热为稳态传热;3)混合汽/气向水泥环外壁的传热为稳态传热;4)海水热物性参数不随深度变化。图1海上注汽井井筒结构示意Fig.1Schematicstructureofoffshorewellboreforsteaminjection1.2非等温流动数学模型在笔者建立的陆地同心双管注多元热流体条件下内油管质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8,13],海上单管混合汽/气注入过程中油管内质量守恒方程可表示为:鐓wmul鐓z=πr2i鐓ρmulv(mul)鐓z=0(1)式中:wmul为井筒中混合汽/气的质量流速,kg/s;ri为内油管内半径,m;ρmul为内油管中混合汽/气的密度[5,13],kg/m3;vmul为内油管中混合汽/气的流速,m/s;z为井筒深度,m。东晓虎等人[26]建立了混合汽/气水平

模型计算,实测值,导热系数,海水


,外油管外半径57.2mm,套管内半径80.7mm,套管外半径88.9mm,隔水管外半径99.7mm,海水段井筒长度160.00m,保温材料导热系数0.2W/(m·K),保温层厚度60.0mm,油管黑度0.8,油管导热系数57.0W/(m·K),隔热管导热系数0.07W/(m·K),海水深度150.00m,海水黏度2.0mPa·s,海水导热系数0.6W/(m·K),海水温度280K。热物性参数分布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2(a)、图2(b)分别为压力和温度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对比结果,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6.0%,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图2模型计算压力和温度与实测值对比Fig.2Measuredandcalculatedpressureandtemperature·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体尧;程林松;何春百;庞占喜;周凤军;;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及加热半径计算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1期

2 李继斌;聂惟国;李洪林;;过热蒸汽发生器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5期

3 ;稠油过热蒸汽开采装置[J];石油科技论坛;2008年04期

4 盖平原;;注过热蒸汽井热力计算[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慕倍倍;岳祥龙;张东晖;;降温减压器在常压炉过热蒸汽线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5期

6 丁长杰;张天成;;过热蒸汽减温器的选择与布置[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1期

7 张广卿;;油田专用微过热蒸汽发生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年05期

8 周体尧;程林松;;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师耀利;杜殿发;刘庆梅;陈如鹤;王世朝;;考虑蒸汽相变的注过热蒸汽井筒压降和热损失计算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6期

10 关胜;杨立新;高金强;杨琰;李旭宏;;过热蒸汽热物性参数沿井筒变化的监测与应用[J];新疆石油科技;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同涛;闫相祯;杨秀娟;;水驱稠油油藏转注汽开采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MTS岩土混凝土试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建青;;枣园油田自19-14断块稠油油藏吞吐式开发的初步认识[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唐红菊;;中-低渗透砂岩稠油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陈景军;李颖;宋保菊;;陈25块薄层稠油油藏化学驱研究与应用[A];胜利油田北区堵水调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闫相祯;王同涛;杨秀娟;;水驱稠油油藏转注汽开采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稠油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软件开发[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祚军;特超稠油过热蒸汽热采取得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赵祚军;特超稠油过热蒸汽热采研究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熊聪茹 王春燕;我国最大整装稠油油藏首次实现长距离管输[N];中国能源报;2012年

4 林毅 李伟忠;王庄水敏感性稠油油藏实现“脱敏”[N];中国石化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中深低渗稠油油藏试油技术国际领先[N];东营日报;2012年

6 任厚毅;用火箭动力设备“钻地”采油[N];中国石化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赵士振邋通讯员 曲波;王庄敏感性稠油油藏实现工业化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王金法;荀旭;敏感性稠油油藏不再沉睡[N];中国石化报;2003年

9 马莉 李斌;胜利油田破解热采稠油油藏堵水难题[N];中国能源报;2014年

10 彭波;稠油开发:已有进展潜力更大[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金发;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霍进;水驱后转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3 薛宗占;深层块状稠油油藏转重力火驱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周玉辉;准噶尔盆地稠油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及埋存技术可行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过热蒸汽吞吐参数优化及敏感性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师耀利;注过热蒸汽井筒—油藏系统热传递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刘永峰;井筒凹陷区域驱替流动特性及效率数值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4 李昊;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辛显康;基于非线性渗流的水驱稠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6 董航;稠油油藏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陈震;坨7块东一段稠油油藏热力采油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王宝琦;A区块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方案优化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张伟;稠油油藏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三场耦合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柴雪峰;浅薄稠油油藏吞吐水平井产量递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2818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18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