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砖井区块延9~延10油藏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10:55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砖井区块延9~延10油藏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地质理论与方法技术作指导,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油藏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总结地层特征,查明小层顶面构造特征,并利用印模法恢复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总结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特征;概括储层岩性、物性等特征,综合分析储层非均质性;明确延9~延10油藏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基础地质特征,综合分析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延9地层厚度较稳定,延10地层厚度变化较大。构造整体自西向东依次抬高,局部发育小型低幅度鼻状构造及穹隆构造。延9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分流河道、天然堤及沼泽沉积微相;延10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流沉积亚相,发育河道砂坝及泛滥平原沉积微相。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物性较好,非均质性较强,属于中孔中渗透储层。延9~延10油藏主要分布在延9~1、延9~2、延10~1小层。研究区延9~延10油藏油气主要分布在发育低幅度鼻状构造的区域,低幅度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指向,并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沉积相控制了储层的分布从而影响油气的分布;古地貌中的河谷地貌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学位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构造形态,区块,伊陕斜坡


背景盆地是以太古代、元古代结晶变质岩为基底,经历早古生两大发展阶段,在抬缘坳陷阶段与华北地台连为一体,在,演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多旋回的克拉通盆地[26]。总体表现具有整体上升、持续沉降、斜坡宽缓、背斜微弱、地层水。依据盆地内部的基地性质、构造形态及特征,可将其划为东部的晋西挠褶带、南部的渭北隆起、西部的天环坳陷起、中部的伊陕斜坡。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的定边县北部的砖井区块(图依据前人的研究,研究区整体位于前侏罗纪古地貌中的高同程度的侵蚀[27],富县组地层不发育;构造上整体表现为造[25];在延 10 沉积时期,为辫状河沉积环境,延 9 沉积延 9~延 10 砂体复合连片,储层物性好,为延 9~延 10 油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曲线,电性特征,煤层,灰质


状砂岩”—中砂岩,是辫状河亚相发育的沉积产物,在全区发育较稳定,电线整体偏低,SP 曲线明显偏负,声波时差曲线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低层标志层,主要为泥岩、页岩、碳质泥岩以及含凝灰质泥岩,电性特 GR 值,SP 曲线偏正,底部因凝灰质含量升高引起井径扩大导致电。500510520AC200 μs/m350ILD0 Ω·M40标志分层深度152015301540标志AC200 μs/m350ILD0 Ω·M40分层深度SP70 MV91GR0 API149

曲线,电性特征,灰质,泥岩


状砂岩”—中砂岩,是辫状河亚相发育的沉积产物,在全区发育较稳定,电线整体偏低,SP 曲线明显偏负,声波时差曲线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低层标志层,主要为泥岩、页岩、碳质泥岩以及含凝灰质泥岩,电性特 GR 值,SP 曲线偏正,底部因凝灰质含量升高引起井径扩大导致电。500510520AC200 μs/m350ILD0 Ω·M40标志分层深度152015301540标志AC200 μs/m350ILD0 Ω·M40分层深度SP70 MV91GR0 API1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策;;驾26井区油气分布规律研究[J];化工管理;2017年07期

2 刘丽;;低渗储层四性关系与油气分布规律探究[J];石化技术;2018年03期

3 康玉柱;试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找油方向[J];地球科学;1991年04期

4 梁建泽;苏北溱潼凹陷草舍油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J];河南石油;2004年S1期

5 谭学群,王根久;宝绕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1期

6 许建红;程林松;马丽丽;;松辽盆地北部英台—大安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分布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6期

7 张继春,彭仕宓,刘大听,张淑娟;高尚堡油田构造式样及油气分布规律[J];特种油气藏;2005年01期

8 张春灌;;渤海海域重力异常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探讨[J];断块油气田;2010年02期

9 白国平;邓超;陶崇智;王大鹏;刘君兰;仲米虹;邹建红;;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J];现代地质;2013年05期

10 康玉柱;;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袁剑英;陈迎宾;张正刚;李碧宁;;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2 陶谋镇;;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一、科学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3中英文合订本)[C];1983年

3 王晓瑞;刘华;蒋有录;吴松涛;王鑫;;东营、惠民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与烃源岩特征研究[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张九园;孙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结构与演化特点[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C];2015年

5 王晓州;王英民;王颖;赵志魁;赵占银;;隐蔽油气藏松南西部坡折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晓州;王英民;王颖;赵志魁;赵占银;;松南西部坡折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附录Ⅳ 专著和教材简介(1999~2003)[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曙光采油厂厂长 王贤泸;提高主营业务竞争力 实现持续稳定发展[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记者 周蕊;用好“三剂良方” 产量稳中有升[N];中国石油报;2018年

3 许宗荫;百岁老矿“长寿之谜”探秘[N];中国石化报;2005年

4 江其勤;深化对塔河油区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N];中国石化报;2005年

5 孟涛;让创新成为习惯[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记者朱培娟;获新突破[N];河南日报;2002年

7 许峰;河南油田启动“科技创新年”活动[N];中国石化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江其勤;为“塔河之外找塔河”提供依据[N];中国石化报;2008年

9 通讯员 朱立英 李雪梅;拓宽千米油层新视野[N];大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劲松;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张年春;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龚德瑜;辽中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典型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炜;砖井区块延9~延10油藏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黄峗;滨南油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张俊;西区油田长7油藏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4 张福利;黄骅坳陷中、北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徐慧子;涧峪岔油田长6油层组砂体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6 乔贞;西区油田延10油藏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7 王宇飞;克百地区二叠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D];长江大学;2012年

8 韩国玲;大庆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剩余有利目标区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9 周连德;达尔其油田储集层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陈泉键;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营城组油气分布规律[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8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18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