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贵州地区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储层有利相带预测

发布时间:2020-09-21 07:34
   龙王庙阶地层是中上扬子地区最主要的产气层位之一。在岩石微相、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将台江—麻江一线以西的贵州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阶清虚洞组划分为层序1和层序2两个三级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TST)以及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层序1与下伏地层之间以及层序1与层序2之间的的层序界面均为相变面,无暴露特征,代表层序界面中可对比的整合面,而层序2顶部层序界面在多地可见暴露特征,代表陆上暴露不整合型层序界面,指示层序2高水位期强烈的海退进积作用,在丹寨等过渡相区只可识别出一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以及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而在三都地区以及更靠东南的盆地相区主要为以碳质页岩为主的凝缩序列,难以进行三级层序的识别和划分。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贵州地区龙王庙期四个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进行了储存有利相带分布的预测,四个体系域发育期岩相古地理均遵循自北西向南东由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盆地的逐渐变深的演变特征,在内缓坡内部和边缘常发育规模不一的浅滩,而这些浅滩相即是储层有利相带。根据该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将务川—习水—仁怀—大方一线以东、松桃—镇远—瓮安—修文—普定一线以西的广大地腹区划分为储层有利相带分布远景区,并认为位于这两线地区的地腹区为应当优先勘探的储层有利相带分布区。同时各剖面沉积特征以及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表明贵州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阶应属于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618.13;P53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德,覃建雄,田景春,彭军,侯中健;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2 石万忠,陈开远;碎屑岩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原理与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年03期

3 刘鹏举,王成文,孙跃武;层序的成因及层序地层格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史晓颖;《中国层序地层研究》评介[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10期

5 彭勇民,惠兰,谭富文,王全海;西藏层序地层研究进展[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6 覃建雄 ,陈洪德 ,田景春;层序成因动力学中的构造因素研究[J];古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7 钟广见,高红芳;中建南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8 赵宗举;潘文庆;张丽娟;邓胜徽;黄智斌;;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9 韦沁;;《中国南方层序地层与古地理》出版[J];古地理学报;2009年05期

10 梅冥相;;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探索:层序地层学进展之二[J];古地理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金泉;梁西文;盛贤才;杨震武;李群;;中扬子区中新生代层序地层与盆-山转换关系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张保民;陈孝红;程龙;;扬子地区志留纪层序地层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在兴;鄢继华;张乐;;对层序地层和深水沉积研究的思考——地质/沉积可容空间转换对层序地层的修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辰生;郭建华;朱美衡;;塔中围斜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成岩层序地层学[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增学;王明镇;余继峰;魏久传;房庆华;韩美莲;韩作振;杨锋杰;蒋汉朝;张锡麒;郭建斌;李守春;兰恒星;刘德勇;张德强;;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6 王家豪;陈红汉;王华;赵忠新;严德天;;库车前陆盆地东北部古近系露头层序识别及成因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尹福光;万方;陈明;;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地层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郭荣坤;罗安银;;分数维在测井层序地层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张冬玲;;准噶尔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储层学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邓宏文;王红亮;王居峰;谢晓军;苏宗富;;层序地层构成与层序控砂、控藏的自相似特征——以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吴岗;中国古地层探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2 裘建;多学科综合研究再现地球演化[N];中国矿业报;2001年

3 王永忠;煤田地质理论添新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李岩邋苏克峰;新理论带来西部勘探新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广增;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层序、沉积特征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付殿敬;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下部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遇运良;层序地层自动划分与对比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4 关德师;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5 操应长;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其成因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6 李本才;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及非构造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钟广法;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震超覆层序与海平面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8 赵忠新;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层序构成样式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9 黄耀华;奈曼旗凹陷九佛堂组沉积层序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马洪;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中生界构造—层序解释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刚果扇A区块中新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柏桐;辽河坳陷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浩冉;断陷湖盆迁移型层序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孔令琦;基于层序驱动的地震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郑斌嵩;贵州地区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储层有利相带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薛学亚;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张辉;博湖坳陷单井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贾莉红;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海洋;和田探区下二叠统层序地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0 孙利川;塔河南E区块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3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23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9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