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常温输送高含水稠油粘壁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3:51
   在油田开发的后期,注水开发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简易可行和环境友好的方式。当油井中的综合含水率达70%以后,油田进入高含水生产期,此阶段中集输管道内的多相流流态及流变特性与开发初期相差很大。油水混合液黏度较开采初期大幅度下降,低温时管流中的油相粘附在管壁上,导致管道有效流通面积减小,油品损失严重、井口回压过高等问题。为研究高含水油水两相体系中的原油粘壁规律,以两种基本不含蜡的稠油为实验对象,首先通过显微观察,确定了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并运用搅拌测黏法测试了油水两相体系的流变特性,然后采用具有搅拌、控温的冷指装置模拟管道中的原油粘壁过程,研究了含水率、热水浴温度、温差、搅拌转速、实验时间5个外部因素对原油粘壁厚度的影响,明确了冷指槽内的主体温度是影响稠油粘壁厚度的主要因素,且温度越低,两相中的油相黏度越大,更易粘附在冷指壁上。以委内瑞拉稠油为例,高含水率下的油水两相体系的粘壁厚度为0.19~0.59mm,纯稠油的粘壁厚度为0.18~0.52mm,二者相差无几。因此,用ANSYS软件模拟冷指内温度场时,可用单相稠油的模拟结果代替油水两相体系的模拟结果。本文模拟了当热水浴温度、冷指壁温、搅拌转速一定时冷指装置内的温度场分布,通过模拟得到的槽内主体温度为确定该条件下的油相的实际黏度提供了依据。进一步分析得知,稠油黏度的变化是影响粘壁厚度的内因。借鉴粘附润湿理论,以接触角为表征参数,从微观上考察了稠油在不同温度、不同基底材料下的粘附特性。实验发现,在20℃的低温时,玻璃优先被油相润湿,当温度高于30℃时,304不锈钢、铜片及玻璃优先被水相润湿,并且玻璃对水相的润湿随温度的升高从中等润湿向强润湿转变。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866
【部分图文】:

分布情况,原油乳状液


图 2.3 原油乳状液滴拍照装置 2.3 The apparatus for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crude oil emul处理过的油样制备搅拌条件下的油水两相体系。具体步骤分别盛有原油和纯水的蓝盖瓶密封后置于 50oC 水浴中恒水总体积 45mL,按照一定配比将油、水分别加入 200度 50oC,恒温 30min,搅拌转速 400r/min,搅拌时间 15拌结束时将混合液转移到分离瓶中,根据 12h 内分离瓶中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程度;复第(1)、(2)步实验,用细铁丝蘸取搅拌结束时烧杯中的预先设定好加热温度的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节显微镜的滴边界清晰,观察液滴的分布情况,由此判断上层乳状液于完全乳化的乳状液,取样后装入 RS 150 流变仪中,测观黏度;对于未完全乳化或分层的油水两相体系,在传统致测量失效,按照配比重新配制总体积为 300mL 的油水

特性图,委内瑞拉,含水率,特性


图 2.4 10%和 50%含水率下的委内瑞拉稠油乳化特性Fig. 2.4 The emulsion properties of 10% and 50% water-cut Venezuela oil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含水率为 60%、70%、80%和 90%的委内瑞拉油水两相体系搅拌结束时上层液样的微观形态,如下图 2.5 所示,视野中呈黄色的为连续相油相,白色的小圆圈为水滴,在高含水的情况下,虽然两相体系中的水绝大部分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但是已经乳化的水滴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在油相中分布得更密集。由此可知,对于稠油,当含水率低时,搅拌形成的是油包水型乳状液,乳化程度高,在 12h 静置时间内稳定性很好,几乎不分离,可保证测试时间内体系的均一稳定性;当含水率高时,乳化程度很低,搅拌停止时,油水几乎完全分层,但是已经乳化的微量部分形成的是油包水型乳状液。

示意图,高含水率,委内瑞拉,稠油


图 2.5 高含水率下委内瑞拉稠油搅拌结束时上层液相显微图片 Microscopic images of upper liquid of high water-cut Venezuela oil aft水两相体系表观黏度验设备及方法圆筒、椎板等传统黏度计不适用于测试不稳定的乳状液体系体系通过搅拌可实现混合均匀。根据搅拌测黏原理[38],黏度律关系 =b aM,其中,122 52 xa D nn D K ,1bx ,,kg/m3;D 为搅拌桨直径,m;K 为搅拌有关常数;x、y 为。因本课题使用搅拌槽的容积与本课题组郁辰阳[38]使用的槽大标定。究采用具有控温功能的搅拌测黏系统制备油水两相体系,流示意图如下图 2.5 所示。搅拌测黏系统基本构成:(1)半径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型数值模拟[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20期

2 陈海泉;张银东;张洪朋;孙玉清;;斜板间油水两相分层流动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屈雪峰;雷启鸿;周雯鸽;赵国玺;刘丽丽;刘毅;;油水两相共渗区面积作为特低渗透油藏储层评价参数的论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8期

4 徐广丽;张国忠;;油水两相管流理论的研究进展[J];油气储运;2010年02期

5 李俊刚;张磊;乐昕朋;柏晔;;油水两相体系流变行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J];当代化工;2019年03期

6 杨梅;吴锡令;王志磊;刘再斌;黄志洁;王界益;彭原平;何峰江;;仪器插入情况下倾斜井内油水两相流型测量实验[J];科技导报;2008年15期

7 程伟;特征线法在油水两相渗流问题中的应用[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李爱芬;刘敏;张化强;李春芹;姚军;;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变化规律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董建伟;唐晓寅;黄磊;;油水两相分层流层流流速分布计算分析[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徐孝轩;宫敬;;水平管中油水两相流动研究进展[J];化工机械;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振平;孔令芳;颜红霞;;油水两相相互作用的液相色谱定量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熊燃华;李耀发;许明;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球形油水界面在冲击作用下演变过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肖鲁川;曹维政;张江;曾吉平;;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非达西渗流特征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杨军征;汪绪刚;单文文;周永发;;有限元开发油藏数值模拟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魏建光;汪志明;王小秋;薛亮;;水平圆管油水两相变质量分层流压降计算研究[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6 吴应湘;史仕荧;许晶禹;李华;钟兴福;李东晖;;导流片型管道式井下油水分离器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楠楠;油水两相流动及流场宏微观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吕宇玲;油水两相分散流的液滴特征与压降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莹;常温输送高含水稠油粘壁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吕国彬;油水两相流动特性与混合粘度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付田田;油水两相管流持水率与弥散流混合物粘度研究[D];长江大学;2018年

4 林睿南;油水两相减阻模拟实验装置开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5 韩佳成;油水两相掺混及流动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6 顾士勇;油水两相饱和储层中震电耦合波传播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7 张丽娜;油水两相水平管流动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8 马源梓;油水两相全隐式油藏数值模拟算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尹仲;利用流量温度信息确定油水两相产出剖面[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10 刘璐娟;油水两相中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及平台化合物的催化转化[D];郑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3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33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e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