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区块裂缝性油藏水驱剩余油挖潜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9:56
目前,随着油气资源不断的开发,常规油气资源储量逐渐降低。而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为满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储层渗透率较低,裂缝发育带的渗透率极高,储层发育程度不均匀,注入水沿着裂缝窜流,油井见水时间早,含水率上升快,最终导致油井产量递减快,开发效果变差。本文以M区块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储层基质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含油饱和度模型,针对裂缝建立了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属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区块地质储量、吸水剖面、产液剖面、含水、产水量、产液量等动态数据进行拟合。在平面、纵向、部位剩余油量化基础上,结合储层特点、注采特点、监测资料,综合分析了剩余油类型及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地质模拟的地质储量为711.5×104t,与实际地质储量误差仅有0.86%,而动态生产数据的拟合精度也达到96%以上。通过对剩余油进行量化处理,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滞留区型、注采不完善型、差油层型、砂体边部型、裂缝水淹型和断层边部型,并提出了以压裂、方案调整、堵水、调剖为主要挖潜措施的对策。自2014年以来,对M区块27口井进行增油措施,全区累计增油0.42×104t。
【学位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357.6
【部分图文】:
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章 M 区块油藏概况及注水开发效果位置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构造上处于三肇凹陷接位置。研究区块的主体构造由北部 P38 井开面构造图可知,该区块最高位置位于区块的西北部逐渐变浅,最低海拔-1060m。研究区块向发育,油层局部发育南西-北东走向的小型
井 277 口、水平井 23 口以及斜井 139 口。研此为了提高历史拟合精度需要在基质模型的基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有效厚度模型属性模型。质特点收集基础数据,对已经掌握的静态数据厚度文件、井轨迹文件、井分层文件。断层的方向有利于数据分析;采用角点网格网格设置为 25m×25m,垂向上网格数为 1876924 个。程中,通过断层两侧井的分层数据就可以判 的调整,共建立了 41 条断层,主要为南北走向
图 3-2 断层模拟三维图上网格步长为 25m×25m。断层与地层间的关现了断层线约束下构造层面的模拟,纵向上建PI41四个小层的顶面图如图 3-3 至图 3-6 所示。 PI11小层顶面图 图 3-4 PI21小层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1446
【学位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357.6
【部分图文】:
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章 M 区块油藏概况及注水开发效果位置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构造上处于三肇凹陷接位置。研究区块的主体构造由北部 P38 井开面构造图可知,该区块最高位置位于区块的西北部逐渐变浅,最低海拔-1060m。研究区块向发育,油层局部发育南西-北东走向的小型
井 277 口、水平井 23 口以及斜井 139 口。研此为了提高历史拟合精度需要在基质模型的基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有效厚度模型属性模型。质特点收集基础数据,对已经掌握的静态数据厚度文件、井轨迹文件、井分层文件。断层的方向有利于数据分析;采用角点网格网格设置为 25m×25m,垂向上网格数为 1876924 个。程中,通过断层两侧井的分层数据就可以判 的调整,共建立了 41 条断层,主要为南北走向
图 3-2 断层模拟三维图上网格步长为 25m×25m。断层与地层间的关现了断层线约束下构造层面的模拟,纵向上建PI41四个小层的顶面图如图 3-3 至图 3-6 所示。 PI11小层顶面图 图 3-4 PI21小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晶;吴胜和;王哲;刘钰铭;;湖盆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储层构型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长组野外露头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2 吴胜和;纪友亮;岳大力;印森林;;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探讨[J];高校地质学报;2013年01期
3 吴胜和;翟瑞;李宇鹏;;地下储层构型表征: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2012年02期
4 郝明强;刘先贵;胡永乐;杨正明;侯建锋;;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J];石油学报;2007年05期
5 杨晓萍;赵文智;邹才能;陈孟晋;郭彦如;;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J];石油学报;2007年04期
6 李中锋,何顺利;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探讨[J];特种油气藏;2005年02期
7 曾联波;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J];地质科学;2004年01期
8 邓明胜,汪福成,迟田立,王建华,崔玉婷;朝阳沟裂缝性低渗透油田井网适应性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6期
9 裴桂红;刘建军;刘绍轩;;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10 何秋轩,阮敏,王志伟;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851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5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