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Ce、Cu改性Zr-SBA-15的制备及其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12:06
   随着大气环境要求的提高,燃料油中硫含量要求越来越低,燃料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去除方法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加氢脱硫是传统的硫化物脱除方法之一,需要高温高压的苛刻操作条件。吸附法脱硫是一种温和的非加氢脱硫技术,Zr、Ce和Cu等改性的吸附剂在吸附脱硫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而不同的制备方法,吸附剂性能也有所不同。虽然单金属改性吸附剂对噻吩类硫化物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但是燃料油中芳烃对硫化物会产生竞争吸附。研究发现双金属改性吸附剂能够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在竞争体系中具备较高的吸附硫容量和选择性。一般情况下,载体的性质也会影响吸附剂的性能,介孔分子筛SBA-15比表面积大、孔径可调节、孔壁厚,是一种优良的载体。基于酸性位吸附机理、π络合作用和S-M键配位作用,本文主要制备了锆改性SBA-15吸附剂(Zr-SBA-15)、铈和锆改性的SBA-15吸附剂(Ce-Zr-SBA-15)以及氯化亚铜、锆改性的SBA-15吸附剂(CuCl/Zr-SBA-15),并考察了所制备的吸附剂对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性能。采用两步水热晶化法和pH调节法,制备了 Zr-SBA-15,并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制备条件pH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通过XRD、UV-vis和TEM表征手段,考察了焙烧温度为550、650、750和850℃时Zr在SBA-15载体上的分散性。焙烧温度为550、650、750℃时,在SBA-15载体上未发现ZrO2颗粒,Zr组分在介孔分子筛SBA-15上分散比较均匀,焙烧温度达到850℃时,部分Zr以ZrO2晶体的形式聚集在SBA-15的表面,分散不均匀,介孔有序性下降;不同焙烧温度制备的吸附剂Zr-SBA-15(X)(X为焙烧温度)对DBT的吸附平衡量大小顺序为:Zr-SBA-15(550)Zr-SBA-15(650)Zr-SBA-15(750)Zr-SBA-15(850)。其次考察了制备条件pH为2.0、4.0、6.0和8.0对吸附剂结构性质和脱硫性能的影响。XRD、TEM和EDS表征发现,制备条件pH在4.0~8.0时Zr的分散性较好;ICP结果表明制备条件pH在4.0~8.0时,Zr-SBA-15中Zr含量较多;不同吸附剂对DBT的吸附能力强弱顺序为:Zr-SBA-15(6.0)Zr-SBA-15(4.0)Zr-SBA-15(2.0)Zr-SBA-15(8.0)。Langmuir吸附模型对吸附平衡数据拟合结果表明Zr-SBA-15(6.0)对DBT的吸附容量最大,最大饱和吸附量Qm为40.37mg/g。竞争吸附实验结果表明,Zr-SBA-15(6.0)在含10wt%甲苯和环己烯的模拟油中对DBT的吸附量依然较高,分别下降了 3.54%和5.23%,吸附剂的稳定性较好。采用两步水热晶化法和pH分步调节法制备了 Ce-Zr-SBA-15,考察了不同Ce/Zr摩尔比对吸附剂Ce-Zr-SBA-15(Z)(Z为Ce/Zr摩尔比)的结构性质和脱硫性能的影响。XRD、UV-vis、TEM、EDS分析结果表明,Ce-Zr-SBA-15(0.25)吸附剂中Zr进入了 SBA-15骨架中,Ce组分以Ce02晶体颗粒分散在载体表面。不同Ce/Zr摩尔比的吸附剂对DBT的吸附平衡量大小顺序为:Ce-Zr-SBA-15(0.25)Ce-Zr-SBA-15(0.5)Ce-Zr-SBA-15(0.2)Zr-SBA-15Ce-Zr-SBA-15(1)Ce-SBA-15。与单组分改性吸附剂相比,Ce、Zr双组分改性后,对 DBT 的吸附平衡量大小顺序为:Ce-Zr-SBA-15(0.25)Zr-SBA-15Ce-SBA-15。吸附热力学数据表明DBT在Ce-Zr-SBA-15(0.25)材料上吸附的熵变Δ S和焓变Δ H值分别为-65.12J/(mol·K)和-21.84kJ/mol,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自由能AG的值都小于0。竞争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e-Zr-SBA-15(0.25)在含10wt%甲苯和环己烯的模拟油中对DBT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下降了 4.61%和8.61%,吸附剂稳定性较好。采用浸渍法先将CuCl2负载到Zr-SBA-15上,再通过乙烯还原法将CuCl2还原成CuCl,制备了 CuCl/Zr-SBA-15,并考察了不同Cu负载量和不同还原温度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 5%、10%、15%和20%的Cu负载量对吸附剂CuCl/Zr-SBA-15的结构性质和脱硫性能的影响。通过TEM可见,当Cu负载量为5%和10%时,吸附剂表面未发现明显的颗粒物;而当Cu负载量上升到15%和20%时,吸附剂表面发现了颗粒物,当Cu负载量上升到20%时,CuCl/Zr-SBA-15表面的颗粒物开始变大。不同Cu负载量的吸附剂对DBT的吸附平衡量大小顺序为:10%CuCl/Zr-SBA-155%CuCl/Zr-SBA-1515%CuCl/Zr-SBA-1520%CuCl/Zr-SBA-15。其次考察了不同还原温度对吸附剂CuCl/Zr-SBA-15(m)(m为不同还原温度)的结构性质和脱硫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当乙烯还原温度从180℃升高到300℃时,CuCl/Zr-SBA-15(m)的CuCl衍射峰变强,晶体尺寸在逐渐增大。HRTEM表征可见,当乙烯还原温度从180℃升高到300℃时,CuCl/Zr-SBA-15(m)的CuCl颗粒物变大,分散性变差。XPS分析可知,还原温度从180℃升高到220℃时,CuCl/Zr-SBA-15中Cu+比列逐渐增加,当还原温度从260℃升高到300℃时,CuCl/Zr-SBA-15中Cu+比例逐渐下降,CuCl/Zr-SBA-15(220)中Cu+的含量最大,达到了 72.71%。XPS分析可得还原温度为220℃下,能制备出高Cu+含量的CuCl/Zr-SBA-15。不同还原温度制备的吸附剂对DBT的吸附平衡量大小顺序为:CuCl/Zr-SBA-15(220)CuCl/Zr-SBA-15(180)CuCl/Zr-SBA-15(260)CuCl/Zr-SBA-15(300),其中 CuCl-Zr-SBA-15(220)对 DBT 的饱和吸附容为 44.34 mg/g。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组分改性相比,CuCl与Zr同时改性后,吸附剂对DBT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CuCl/Zr-SBA-15(220)Zr-SBA-15CuCl/SBA-15(220),表明 Cu 和 Zr双金属改性后,吸附剂性能有所提高。竞争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uCl/Zr-SBA-15(220)在10 wt%甲苯和环己烯的模拟油中对DBT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下降了 3.19%和8.51%,吸附剂的稳定性较好。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E624.9;TE624.55
【部分图文】:

衍射图,小角,衍射图,骨架


紫外漫反射可见光谱(UV-vis)经常用于鉴定和表征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离子的配位及??其在含金属沸石骨架或骨架外的存在。故本文利用UV-vis分析金属离子在SBA-15载体上??的存在方式。图3-2为不同焙烧温度的吸附剂Zr-SBA-15的UV-vis谱图。??

衍射图,小角,衍射图,吸附剂


?掺入比S!原子的原子半径更大的Zr原子,因为制备条件pH升高,掺入Zr原子的比例变??大,导致小角XRD衍射峰的角度向左偏移更明显。图3-5B为不同pH制备的吸附剂Zr-??SBA-15以及纯硅SBA-15材料的广角XRD谱图。所有的样品都只在23°附近出现一个无??定形硅的特征峰,表明所有的样品均能保持SBA-15硅基分子筛的介孔结构,且都未出现??Zr02晶体的衍射峰。说明Zr组分在介孔分子筛SBA-15上分散比较均匀。??A?B??V--?j、?Zr-SBA-15(8.0)?Zr-SBA-15(8.0)??'????????-?,》*"丨||丨丨|丨1_?—.|||??乏??fy?Zr-SBA-15(6.0)??g?—??;?\?Zr-SBA-15(4.0)?|?Zr-SB.\-15(4.0>??|?A??'?5????丨_??????-、?j?V?Zr-SBA-15(2.0)???Zr-SBA-15(2.0)???A?SBVI5??SBA-15??1?2?3?10?20?30?40?50?60?70?80??26?(degree)?20(degree)??图3-5吸附剂的小角XRD(A)和广角XRD(B)衍射图??Fig?3-5?Small?angle?XRD(A)?and?wide-angle?XRD(B)?diffraction?pattern?of?adsorbents??3.3.2?N2吸附-脱附测试??图3-6为样品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及孔径分布图。所有样品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均为??典型的IV型吸附等温线

孔径分布,孔径分布,等温线,小角


?掺入比S!原子的原子半径更大的Zr原子,因为制备条件pH升高,掺入Zr原子的比例变??大,导致小角XRD衍射峰的角度向左偏移更明显。图3-5B为不同pH制备的吸附剂Zr-??SBA-15以及纯硅SBA-15材料的广角XRD谱图。所有的样品都只在23°附近出现一个无??定形硅的特征峰,表明所有的样品均能保持SBA-15硅基分子筛的介孔结构,且都未出现??Zr02晶体的衍射峰。说明Zr组分在介孔分子筛SBA-15上分散比较均匀。??A?B??V--?j、?Zr-SBA-15(8.0)?Zr-SBA-15(8.0)??'????????-?,》*"丨||丨丨|丨1_?—.|||??乏??fy?Zr-SBA-15(6.0)??g?—??;?\?Zr-SBA-15(4.0)?|?Zr-SB.\-15(4.0>??|?A??'?5????丨_??????-、?j?V?Zr-SBA-15(2.0)???Zr-SBA-15(2.0)???A?SBVI5??SBA-15??1?2?3?10?20?30?40?50?60?70?80??26?(degree)?20(degree)??图3-5吸附剂的小角XRD(A)和广角XRD(B)衍射图??Fig?3-5?Small?angle?XRD(A)?and?wide-angle?XRD(B)?diffraction?pattern?of?adsorbents??3.3.2?N2吸附-脱附测试??图3-6为样品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及孔径分布图。所有样品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均为??典型的IV型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华;;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9年10期

2 张利昌;王婵;;Cu与稀HNO_3反应及NO性质的实验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年04期

3 罗敏;徐敏;王海军;;KSCN适合用作检验Cu与FeCl_3发生反应的试剂吗?[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年15期

4 王寿兵;徐紫然;马小雪;樊正球;张洁;;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2期

5 胡文云;赵楠;;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6 李欣雨;夏建国;李琳佳;宋承远;;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2期

7 王康;汪莉;邢奕;洪晨;司艳晓;张莹莹;沈茜;赵晓明;;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8 龙良俊;王里奥;余纯丽;魏星跃;卓琳;;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3期

9 王丽;张大伟;;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陈薇薇;郭平;陈涛;杨平;张文卿;;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家良;Cu(111)表面低维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姚瑶;Cu_(1.8)S复合、Cu_2S掺杂调控及其热电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3 王勋;Cu、Zn、Sr同位素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时期古海洋环境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4 吕龙;改性磁性壳聚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处理水中Pb~(2+)/Cu~(2+)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5 戚建华;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的利用:Cu(Ⅱ)的生物吸附和天然色素的提取、分级与表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徐勤松;黑藻对水体Cd、Cu、Zn污染的反应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志彪;水体Cu~(2+)对中华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丹丹;蚯蚓及蚓粪对植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袁龙飞;三元巨介电陶瓷XO-CuO-TiO_2(XO=CdO,TaO_(2.5))的制备及Cu偏析对介电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年

10 李蜜;水生植物基生物炭的酸碱性、碱(土)金属浸出性及对Cu(Ⅱ)的吸附效应[D];上海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鹏;机械研磨法合成Cu掺杂ZIF-8纳米晶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2 田薪成;复合改性壳聚糖对水中Cu(Ⅱ)和Cr(Ⅵ)的吸附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3 杨璐;乙炔水合制乙醛液相Cu基催化体系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年

4 王义;UV/氯高级氧化体系去除Cu(Ⅱ)络合物的效能与机理[D];温州大学;2019年

5 李昉泽;木薯渣基生物质炭对砖红壤的改良及其对Cu、Cd及抗生素的吸附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6 刘焕;小分子有机酸对复垦土壤Cu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7 张丽丽;Ce、Cu改性Zr-SBA-15的制备及其吸附脱硫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8 孟杰;双功能抑制剂RK10对Cu~(2+)介导的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抑制作用[D];天津大学;2018年

9 乐帆程;相分离型低膨胀Cu基合金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10 王凯;原位表征Cu纳米颗粒在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熔化行为[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3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53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a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