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18:58
   川西北地区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二叠统和深层的寒武系烃源岩,部分地区有志留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作为补充。川西北地区海相储层主要位于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长兴组及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雷口坡组,其中:储集条件较好且有良好油气显示的主要为雷口坡组、栖霞组和茅口组,其它储层次之。储集性能总体为中等—较差,多为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地层发育稳定、连续性好。通过解剖九龙山气藏、中坝气藏的典型研究区气藏,并分析这些典型气的成藏要素,发现研究区天然气成藏主要受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的控制。测定与有机包裹体同期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藏年代,再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和烃源岩演化史,分析天然气成藏过程,认为该区烃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对川西北地区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甚多,但主要集中于对浅层三叠系或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缺乏对整个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系统研究。系统研究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天然气的成藏主控因素、成藏过程以及成藏模式,对研究川西北地区,甚至对整个四川盆地的天然气成藏机制,以及油气勘探有指导作用。基于以上原因,作者对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综合收集到的天然气数据,对该区天然气成因与气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天然气存在多源混合,多期充注特征。整体而言,川西北地区天然气主要是油藏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高—过成熟阶段裂解气混合成藏。源岩在三叠系陆续进入生油高峰,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侏罗纪中期就近聚集成藏,但受到生气能力的限制,形成的气藏规模较小;到达白垩纪时期,这时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大量干气,同时伴随下伏油藏裂解气发生垂向运聚,是主要的成藏期;喜山期地层发生剧烈构造运动,使天然气发生再分配调整,最终形成现今的天然气藏。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燕山期是川西北地区的现今高成熟天然气的主要生成和聚集期,喜山期调整为现今的气藏。概括其特点为“多期成藏、燕山期或喜山期聚集、喜山期调整”,这样的成藏过程具有多期的特征。
【学位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完井报告,综合录井,川西北


图 0.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作量从 2015 年 10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间多次赴川西北地区川西北气矿地质所及川西北江油岩心库等现场进行实地,岩心观察和样品采集。共收集了研究区 107 口井的现有、完井报告、综合录井资料;观察岩心总厚度 155.98m,相关资料,绘制烃源岩相关等值线图 8 张;铸体薄片观察 76 张,完成工作包括包裹体薄片镜下岩相学观察,均一度分布直方图;利用 Petromud 软件结合单井资料,模拟(表 0.1)。表 0.1 完成工作量83 53 11 8 综合录井(口)完井报告(口)文献报告(份)平面相图及构造图(张)

构造图,平面位置,构造图,大巴山


地位于四川省的东部和重庆直辖市,扬子准地台的西北部,介于与滇黔川鄂台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北东向菱形边框,盆地面积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其偏褶皱和断裂围限起来的一个大型构造沉积盆地。盆地西缘为龙门缘为大巴山前陆推覆冲断带。盆地内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基地[34-35]。陆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中部地区,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山门山推覆带,北至米仓山—大巴山推覆带,东至达县、内县一线面积约 80000km2。根据构造—沉积格局,川西地区可划分为川西区、川西南部地区,本次研究地区为川西北部地区,包括:龙门陷带。其分布范围位广元至江油一带(图 1.1)。地区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山前断褶构造带、米仓缓构造带三个次级构造带上,该区的沉积、构造演化与扬子板块密切相关[36-39]。

川西北,矿地,油气运聚,构造单元划分


区包括河湾场、射箭河、矿山梁、老关庙、九龙山、吴家坪、张家扁门山山前褶皱带属于上扬子准地台向外围槽区过渡的台缘断褶带,呈四川盆地西侧的高山区,其断褶构造活动频繁。以安县与江油之间的为界可将龙门山山前褶皱带分为南段和北段两部分;南段除有大片前,主要是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组成的断褶构造,并推覆在上三叠之上;北段主要是断层面倾向北西、并向盆地内呈叠瓦状逆冲的冲断一侧发育有碾子坝、矿山梁、天井山等古背斜,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山前缘断褶带北侧以城口深断裂与秦岭槽区断褶系为邻,南侧大致以界与四川盆地分开,西北延至米仓山基地凸起,构成向西南方向突出称大巴山弧[41]。米仓山前缘断褶带由一系列复式背斜及向斜组成,褶平行的冲断层。自西向东构造线走向有明显变化,并形成一个大型宣汉至云阳沙陀之间,以沙陀为界,将其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构造主,各背斜带彼此呈斜列状,构造线展布呈西北向撒开,向东收敛。西段属于此次研究区(图 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静;胡红;朱遂珲;夏青松;李鸿明;谢磊;;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3期

2 刘应学;;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储层孔隙演化史及输导体系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02期

3 崔卫东;;川西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滩相储层的形成条件分析[J];地质与资源;2011年01期

4 沈朴;张善文;林会喜;彭传圣;孙超;程付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综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4期

5 吴冲龙;林忠民;毛小平;王连进;;“油气成藏模式”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6期

6 李智武;刘树根;林杰;汤聪;邓宾;孙玮;;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陈欢庆;朱筱敏;张琴;张喜林;张亚雄;李烨;;输导体系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09年02期

8 杨长清;刘树根;曹波;李书兵;李旻;;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吕志洲;赵锡奎;;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5期

10 庞雄奇;陈冬霞;张俊;;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857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57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b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