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及其煤层气脱氧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6:05

  本文关键词: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及其煤层气脱氧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层气和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产生的两种废弃物,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是一种潜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由于在井下抽采作业时混入空气,直接使用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必须首先进行脱氧处理;煤矸石是一种热值低、灰分高、难于燃烧的固体废弃物,大量堆放会占用土地并且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提出加热煤矸石进行煤层气脱氧的工艺,可有效脱除煤层气中的O2和煤矸石中的碳,同时实现两种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但传统电炉加热时间长、能量利用效率低,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经济性较差。而微波辐射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加热方式,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选矿和冶金工业中。本文以微波加热煤矸石脱除煤层气中的O2为主要内容,针对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不同工艺参数对脱氧效果的影响规律及其背后的机理性原因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并得到了最优的工艺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常规与微波加热对比,发现煤矸石在微波加热下可快速升温。经过对煤矸石组分微波加热性能的研究,发现其中非炭质的矿物组分微波吸收较弱对材料升温作用不大,炭质组分的存在是煤矸石快速升温的主要原因。另外炭质组分的石墨化则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微波加热性能。(2)针对煤矸石炭质组分石墨化的现象,采用TEM、XRD、Raman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矸石结构变得规整,石墨化程度加大,煤矸石的微波加热性能提高。该过程可能是微波作用使得碳迁移更加有序,从而实现了炭质组分在较低温度下的石墨化,焦炭在微波加热下的石墨化转变进一步强化了该认识。(3)本文讨论了微波加热前后煤矸石织构性质变化对脱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提高了煤矸石的比表面积,促进了其与煤层气的接触,增强了脱氧效果。(4)针对脱氧过程中甲烷损失现象,结合实验结果与文献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表明甲烷裂解可能是导致甲烷损失的主要原因。反应温度升高和煤矸石中炭质组分含量增加都会促进甲烷的裂解。(5)研究了微波加热温度,煤矸石种类、用量、粒径以及煤层气氧含量对脱氧效果和甲烷损失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加热温度通过改变氧化反应速率和甲烷裂解量影响煤层气的脱氧效果;不同煤矸石因炭质组分含量不同,导致脱氧效果不同;煤矸石用量影响与煤层气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而粒径的变化影响堆积孔隙率,从而影响O2脱除效果;煤层气中的氧含量越高越有利于甲烷裂解反应。优化后最佳工艺条件:温度650 oC,煤矸石粒径124μm,用量100 g,流速300 mL/min,对氧含量小于16.8%的煤层气脱氧,可实现O2含量低于1%,CH4损失低于2.2%的结果。
【关键词】:微波加热 煤层气 煤矸石 升温特性 脱氧 石墨化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49.5;TE6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34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煤层气脱氧技术14-21
  • 1.2.1 燃烧法14-16
  • 1.2.2 低温精馏分离法16-18
  • 1.2.3 水合物分离法18-19
  • 1.2.4 膜分离法19-20
  • 1.2.5 物理吸附法20-21
  • 1.2.6 化学吸附法21
  • 1.2.7 生物法[47]21
  • 1.3 煤矸石概述21-28
  • 1.3.1 来源及产量21-22
  • 1.3.2 主要化学成分22-23
  • 1.3.3 加热过程中各种组分的变化23-26
  • 1.3.4 煤矸石导致的环境问题及利用现状26-28
  • 1.4 微波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现状28-32
  • 1.4.1 微波理论基础28-31
  • 1.4.2 微波加热的应用研究31-32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2-34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4-42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34-36
  • 2.1.1 实验原料34-36
  • 2.1.2 实验仪器36
  • 2.2 表征方法36-38
  • 2.2.1 工业分析36-37
  • 2.2.2 元素分析37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37
  • 2.2.4 X-射线衍射分析(XRD)37-38
  • 2.2.5 拉曼光谱38
  • 2.2.6 氮吸附38
  • 2.3 实验内容38-42
  • 2.3.1 微波加热装置及实验38-40
  • 2.3.2 色谱检测40-41
  • 2.3.3 数据处理41-42
  • 第三章 煤矸石和焦炭在微波中的特性研究42-56
  • 3.1 物质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42-44
  • 3.1.1 微波加热对物质的影响42-43
  • 3.1.2 微波加热原理及影响因素43-44
  • 3.2 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预处理的影响44-46
  • 3.3 煤矸石中炭质组分和矿物组分的微波加热特性46-47
  • 3.4 煤矸石和焦炭在微波加热前后的结构变化47-54
  • 3.4.1 TEM表征47-48
  • 3.4.2 XRD表征48-50
  • 3.4.3 拉曼光谱表征50-52
  • 3.4.4 N2吸附表征52-54
  • 3.5 小结54-56
  • 第四章 微波加热煤矸石用于煤层气脱氧反应工艺条件研究56-66
  • 4.1 煤矸石种类对脱氧效率的影响57-58
  • 4.1.1 氧气的脱除57-58
  • 4.1.2 甲烷损失率58
  • 4.2 煤矸石用量对脱氧效率的影响58-61
  • 4.2.1 氧气的脱除58-59
  • 4.2.2 甲烷损失率59-61
  • 4.3 煤矸石粒径对脱氧效率的影响61-63
  • 4.3.1 氧气的脱除61-62
  • 4.3.2 甲烷损失率62-63
  • 4.4 不同氧浓度煤层气的脱氧效率63-64
  • 4.4.1 氧气的脱除63-64
  • 4.4.2 甲烷损失率64
  • 4.5 小结64-66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66-68
  • 5.1 结论66-67
  • 5.2 创新性67
  • 5.3 建议67-68
  • 参考文献68-76
  • 致谢76-78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荀兰平;;煤矸石山的治理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06年34期

2 荀兰平;;煤矸石山的治理方法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2期

3 张成梁;杜永吉;李美生;吕皎;袁良红;;自燃煤矸石山热能资源及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王伟;张洪江;张成梁;郑国强;李美生;;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影响因子初探——以山西省阳泉市280煤矸石山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2期

5 郑国强;张成梁;张洪江;王伟;李美生;张勇;;温度对煤矸石山水分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山西省阳泉市煤矸石山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3期

6 魏忠义;王秋兵;;大型煤矸石山植被重建的土壤限制性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1期

7 张庆利;渠立权;;煤矸石山生态复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8 ;本溪市煤矸石成为制砖业的主要资源[J];辽宁建材;2009年10期

9 于桂芬;杨亚平;王淑娟;;潞安煤矸石山治理后植被衰退防治技术研究[J];煤;2011年06期

10 刘相国;;防止煤矸石山的自燃[J];环境保护;198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刚;张恩;马霄;李威特;;煤矸石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丽娜;刘金辉;张峰;;煤矸石山的综合治理[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弘弛;;山西晋城地区无烟煤矿区自燃煤矸石山治理实践[A];煤矿固体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论文集[C];2004年

4 张成梁;黄艺;袁良红;王书宏;;自然煤矸石山生境构建技术[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章煜;王涛;皮明建;;浅谈平顶山煤矸石山治理方法及原理[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年

6 隋淑梅;徐颖;;对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限制性条件的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7 郝成君;翟子陆;王岩;;煤矸石有效成份的化学提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朱玮;刘晶;李伟文;徐茂岭;;滕州市煤矸石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止对策和措施[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赵广东;王兵;苏铁成;李刚;白秀兰;;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自燃煤矸石山注浆灭火技术[A];煤矿固体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勇;煤矸石砖厂为何吃不饱[N];人民日报;2005年

2 黄朝武;淄博:让煤矸石从“沉睡”中“苏醒”[N];农民日报;2006年

3 任润山 薛喜忠;煤矸石铺上高速路 企业实现合作共赢[N];中国煤炭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元友邋陈玮英;绿化煤矸石山平煤二矿变废为宝书写神奇[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刘国荣;洪山殿煤矿综合利用煤矸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6 通讯员 司成钢 记者 侯忠江;本溪煤矸石成了资源“香饽饽”[N];科技日报;2009年

7 吴敏 郑金富 何兴明;邵武:300万吨煤矸石派上新用场[N];闽北日报;2009年

8 张韶军;煤矸石寒区筑路技术有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9年

9 记者 杜发强;我省首条煤矸石制砖生产线正式投产[N];平凉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吴正楠;1500万吨煤矸石的出路[N];甘肃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姜利国;煤矸石山中多组分溶质释放—迁移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2 许丽;阜新矿区煤矸石山生境演变特征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张成梁;山西阳泉自然煤矸石山生境及植被构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高杨;自燃煤矸石山隔离层覆压阻燃参数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5 黄文章;煤矸石山自然发火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曹启坤;自燃煤矸石在水泥、混凝土及路基中应用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祥雨;温度影响下煤矸石内铁离子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常贺;淮北煤矸石在高等级公路路基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郭旋;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及其煤层气脱氧工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魏嵬;煤矸石基质改良及草被植物适应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5 安林萍;煤矸石风化物的复垦特性及其改良措施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6 姚有庆;阳泉280煤矸石山适宜植物选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龚龙飞;温度—水流耦合作用下煤矸石内污染物传输动力学行为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8 潘荣锟;煤矸石山爆炸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9 卫鹏宇;成庄矿3~#、9~#煤矸石混堆条件下自燃特性实验及预防技术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宋楠;煤矸石山坡面覆盖对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及其煤层气脱氧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8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7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