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镇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发布时间:2017-04-06 07:11

  本文关键词:镇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镇原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10-延8油层组是侏罗系油藏主要储集层。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得鄂尔多斯盆地迅速全面抬升,延长组上部地层遭受剥蚀,之后接受侏罗系延安组的沉积,因此延安组的油藏分布受古地貌及沉积环境的控制。本文在延10-延8油层组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印模法”对镇原地区延安组古地貌进行恢复,并结合微幅构造与沉积相揭示古地貌对延安组油藏分布的影响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采用“印模法”对镇原地区侏罗系进行古地貌恢复与刻画,将该区的古地貌单元划分为河谷、支河谷、高地、斜坡及河间丘5种类型。2.镇原地区沉积相的研究结果表明:延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延9-延8油层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展布受沉积相分布的控制。3.侏罗系油藏的分布受古地貌背景控制表现在三个方面:(1)坡嘴地貌与岩性圈闭结合为该区有利的储油场所;(2)古高地与岩性圈闭及构造圈闭结合区是侏罗系最主要的储油地带;(3)小幅构造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要区域。4.镇原地区延10-延8油层组油藏的控制因素为:地貌背景、构造主导、岩性控制、次级河道“源头”、二级坡嘴,油藏的本质是小幅背斜(鼻隆)控制的构造油藏,进而提出了坡嘴式成藏模式、河间丘式成藏模式和古高地河道源头成藏模式3种成藏模式。
【关键词】:镇原地区 延10-延8油层组 古地貌 沉积相 成藏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534.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3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
  • 1.2 研究现状8-10
  • 1.2.1 古地貌恢复的研究现状8-9
  • 1.2.2 古地貌控制油藏的研究现状9-10
  • 1.3 主要研究内容10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0-11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11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11-13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3-18
  • 2.1 区域构造特征13
  • 2.2 沉积背景13-14
  • 2.3 地层划分14-18
  • 第3章 顶面起伏构造及前侏罗系古地貌特征研究18-26
  • 3.1 顶面构造特征18-21
  • 3.1.1 延10油层组顶面起伏构造分布特征18
  • 3.1.2 延9油层组顶面起伏构造分布特征18-21
  • 3.1.3 延8油层组顶面起伏构造分布特征21
  • 3.2 古地貌恢复方法的选取21-23
  • 3.3 古地貌单元恢复23-25
  • 3.4 古地貌特征25-26
  • 第4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26-41
  • 4.1 沉积相标志26-28
  • 4.1.1 岩石学标志26-27
  • 4.1.2 古生物标志27
  • 4.1.3 沉积构造标志27
  • 4.1.4 测井相标志27-28
  • 4.2 沉积类型及特征28-33
  • 4.2.1 延10油层组沉积相类型28-31
  • 4.2.2 延 9-延8油层组沉积相类型31-33
  •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33-37
  • 4.3.1 延10油层组沉积相展布特征33-36
  • 4.3.2 延9油层组沉积相展布特征36-37
  • 4.3.3 延8油层组沉积相展布特征37
  • 4.4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37-41
  • 4.4.1 延10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37-39
  • 4.4.2 延9油层砂体展布特征39-40
  • 4.4.3 延8油层砂体展布特征40-41
  • 第5章 油气富集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41-58
  • 5.1 油气富集规律解剖41-51
  • 5.1.1 延10油层组41-46
  • 5.1.2 延9油层组46-50
  • 5.1.3 延8油层组50-51
  • 5.2 油藏分布特征51-54
  • 5.3 油藏控制因素54-56
  • 5.4 成藏模式56-58
  • 结论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楼章华,徐宏;河道古水文古地貌参数的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年02期

2 吕学斌;;金衢盆地古地貌演变[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3 周川;王英民;黄志超;陆金波;万丽芬;;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与演化[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10期

4 王建平;樊太亮;高志前;侯伟;李一凡;贺永奎;;辽河滩海西部海南—仙鹤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作用[J];现代地质;2012年02期

5 冯磊;吴伟;;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3期

6 庞军刚;杨友运;李文厚;李玲;文莹;;陆相含油气盆地古地貌恢复研究进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7 张洲;;周原地区新生代地貌特征略论[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8 时圣彪;王建民;;陕北太阳湾地区长2油藏与前侏罗纪古地貌[J];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01期

9 黄第藩;王则民;石国世;;陕甘宁地区印支期古地貌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石油学报;1981年02期

10 孙在骏;;运用晕渲法绘制古地貌图[J];地图;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柳保军;庞雄;施和生;舒誉;;南海13.8Ma以来珠江扇古地貌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王世星;;古地貌差异起伏恢复及在古岩溶地貌表征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侯景涛;王军;邵晓岩;杨国斌;白旭;张战雨;王高强;王楠;;靖吴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油藏控制作用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敬小军;高攀锋;李儒春;徐婷;杨立国;姬瑞兰;;绥靖油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及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周飞;王碧涛;黄文芳;朱亚娣;于海英;李积林;;吴起地区侏罗系古地貌刻画及油藏富集规律研究[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伟;辽河滩海东部古近系层序—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约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芳芳;靖边气田陕384~陕400井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代廷勇;镇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彭莉;塔中隆起奥陶纪古地貌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林琳;辽河滩海地区中央凸起带古地貌特征及其对两侧砂体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韩敏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奥陶纪末古地貌与马五段储层预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聪颖;川中GST构造灯影组顶部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项广鑫;广西平果原生铝土矿物源、沉积相及古地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孙文峰;乌南地区古地貌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李长志;黄龙区块马五_(1+2)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0 胡新友;渤海湾盆地桩西地区沙四段上亚段古地貌恢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关键词:镇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8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