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壁面进气回热型微反应器内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耦合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特性的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11:08

  本文关键词:壁面进气回热型微反应器内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耦合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特性的数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石油资源价格上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间接转化法目前已成为世界天然气化工的研究重点,通过甲烷催化重整反应将天然气和其他原料气先转化成合成气,再用合成气为原料合成液体燃料或者化工原料。甲烷重整制合成气包括甲烷水蒸气重整(SRM)、甲烷二氧化碳重整(CDR)、甲烷部分氧化(POM)等多种制取合成气的技术方式,这些方法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针对目前甲烷催化重整反应中存在的甲烷转化率不高、合成气收率低、能耗高及容易“飞温”失控的问题,本文在常规平板式微反应器的结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回热及壁面进气结构的平板式微反应器模型。采用回热结构能够对未反应氧气进行预热,较好地控制反应的进度,避免剧烈放热反应带来的“飞温”问题;采用壁面进气结构能增大流场混合扰动,有效促进了甲烷催化重整反应,同时能有效控制反应速度,提高反应过程的安全性。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型微反应器的反应通道倾角,壁面小孔的布置列数、半径大小、间距大小、排布方式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经过优化设计的具有回热和壁面进气结构的渐扩型平板微反应器,进行了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特性研究,考察氧气与甲烷摩尔比、进气速度、进气温度、催化剂负载密度等基本操作条件的影响。为了有较高的甲烷转化率、H2和CO的收率和选择性,适宜的O/C选择为0.8。综合不同主入口速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选择性以及组分质量分数沿流动方向分布的影响,选择主入口速度为0.25m/s。考虑到高温预热进气将大幅增加系统的能耗和后续实验的难度,最适主进气温度选择为800K。在反应系统具有较高的H2收率和CO收率的同时,还需考虑催化剂的制备成本,适宜的催化剂负载密度选取为2.72×10-8kmol/m2。在原料气中添加水蒸气,进行了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耦合甲烷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特性的研究,考察了氧气与甲烷摩尔比、水蒸气与甲烷摩尔比、进气速度、进气温度、催化剂负载密度等基本操作条件对反应特性的影响,获得了较优的操作条件。采用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耦合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能使反应系统达到部分自供热,增大了氢气的选择性和收率,能调节合成气中H2/CO的摩尔比。本文的研究为改进重整制合成气技术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反应器 甲烷催化重整 甲烷部分氧化 合成气 壁面进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65.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主要符号表8-9
  • 1 绪论9-21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8
  • 1.2.1 甲烷重整制合成气技术研究现状10-13
  • 1.2.2 反应器的研究现状13-16
  • 1.2.3 回热超焓技术的研究现状16-17
  • 1.2.4 壁面进气技术的研究现状17-18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18-19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9-21
  • 2 物理、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21-31
  • 2.1 物理和数学模型21-24
  • 2.2 反应机理24-27
  • 2.3 计算方法27-28
  • 2.4 数值计算验证28-30
  • 2.4.1 网格无关性验证28-29
  • 2.4.2 可行性论证29-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3 微反应器结构对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31-51
  • 3.1 具有回热及壁面进气结构的微反应器与常规平板式微反应器的性能比较31-34
  • 3.2 微反应器结构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设计34-50
  • 3.2.1 反应通道倾角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34-39
  • 3.2.2 壁面小孔的布置列数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39-42
  • 3.2.3 壁面小孔的半径大小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42-45
  • 3.2.4 壁面小孔的间距大小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45-48
  • 3.2.5 壁面小孔的排布方式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48-50
  • 3.2.6 最终确定的微反应器结构参数50
  • 3.3 本章小结50-51
  • 4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特性研究51-75
  • 4.1 不同O/C的影响51-57
  • 4.1.1 不同O/C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51-52
  • 4.1.2 不同O/C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52-57
  • 4.2 不同主入口速度的影响57-62
  • 4.2.1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57-58
  • 4.2.2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58-62
  • 4.3 不同进气温度的影响62-67
  • 4.3.1 不同进气温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62-63
  • 4.3.2 不同进气温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63-67
  • 4.4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的影响67-72
  • 4.4.1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67-68
  • 4.4.2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68-72
  • 4.5 本章小结72-75
  • 5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耦合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的特性研究75-91
  • 5.1 不同O/C的影响75-78
  • 5.1.1 不同O/C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75-77
  • 5.1.2 不同O/C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77-78
  • 5.2 不同W/C的影响78-81
  • 5.2.1 不同W/C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78-79
  • 5.2.2 不同W/C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79-81
  • 5.3 不同主入口速度的影响81-85
  • 5.3.1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81-83
  • 5.3.2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83-85
  • 5.4 不同进气温度的影响85-86
  • 5.5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的影响86-88
  • 5.6 本章小结88-91
  • 6 结论与展望91-93
  • 6.1 本文主要结论91-92
  • 6.2 后续研究展望92-93
  • 致谢93-95
  • 参考文献95-101
  • 附录101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与专利目录101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亚锋,赵阳,辛峰;微反应器研究及展望[J];化工进展;2004年05期

2 刘娟;郑成;陈永亨;;微反应器的研究与进展[J];广州化工;2005年06期

3 刘涛;;欧洲微反应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现代化工;2007年10期

4 骆广生;王凯;吕阳成;徐建鸿;邵华伟;;微反应器研究最新进展[J];现代化工;2009年05期

5 庞U_雄;;浅谈微反应器的特点及应用[J];科技资讯;2010年24期

6 钱伯章;;微反应器开启高效精细化工时代[J];化工装备技术;2011年04期

7 黑瑟尔·沃尔克,勒韦·霍尔格;微反应器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现代化工;2004年07期

8 李斌;;微反应器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2006年01期

9 姚华堂;于新海;王正东;涂善东;;微反应器中的微制作技术[J];微细加工技术;2006年02期

10 翟彦青;徐新;宋永吉;蒋力培;;甲醇水蒸汽重整微反应器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栋;吴舰;马晓明;;微反应器控制芳烃绿色硝化研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刘芸;万晶晶;刘宝红;孔继烈;余承忠;杨原;;蛋白分析的高效酶解微反应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葛皓;陈光文;袁权;李恒强;;微反应器用于烃类选择氧化——催化剂的壁载[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高飞;马光辉;王平;苏志国;;生化微反应器的构建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朱俊;王方军;陈锐;程凯;叶明亮;邹汉法;;离心辅助的糖蛋白微反应器用于N-糖蛋白组学[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6 杨九龙;李剑锋;路勇;何鸣元;;微纤多孔材料结构化微反应器中的苯硝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李剑锋;王苗苗;杨九龙;王红;路勇;何鸣元;;基于烧结微纤复合结构材料微反应器中氢气的催化燃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8 王俊;郭育华;朱学林;刘刚;田扬超;;陶瓷微加工工艺及陶瓷微反应器的制作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9 陈彩风;刘军;骆英;徐祥宁;;活性炭微反应器法制备PZT压电纤维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施tb;王玉军;骆广生;;膜分散微反应器制备纳米ZnO颗粒[A];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可喜;日本积极发展“绿色化学”技术[N];中国建设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钱淼;微凸台阵列型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理论研究与设计优化[D];浙江大学;2014年

2 何懿;利用通用型聚二甲基硅氧烷微孔阵列微反应器研究空间堆叠因素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陈e

本文编号:290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0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6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