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成因初探

发布时间:2020-12-12 15:54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盆地中的古隆起对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钻探成果和地震资料,对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的成因开展了研究。分析表明:印支早期不仅在川西坳陷内部和龙门山前发育了北东走向的古隆起,而且在川西坳陷内部还发育了东西走向的古隆起。初步认为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是川西印支期古隆起发育的动力来源,川西坳陷内部北东向古隆起的形成与江南—雪峰山南东-北西向的逆冲推覆挤压作用有关,东西向古隆起的形成与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块沿勉略缝合带南北向的强烈碰撞挤压有关。 

【文章来源】:海相油气地质. 2020年01期 第63-69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成因初探


川西坳陷区域位置图(据文献[27])

柱状图,川西坳陷,柱状图,地层


整体上,川西地区各地史时期的地层发育齐全,仅在部分区域缺失奥陶系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仅分布于西侧的龙门山区。川西坳陷二叠系—中三叠统的地层岩性如图2所示。2 印支期古隆起发育特征

剖面图,川西坳陷,剖面,川西


雷口坡组沉积初期,整个川西地区为海相沉积环境。假设雷口坡组全区沉积厚度均一,印支早期构造运动使得雷口坡组抬升,造成雷四段遭受剥蚀,而雷三段全区保存完整。选取雷三段顶面为等时基准面,制作川西地区雷四段的残余厚度图来反映雷口坡组沉积之后,上覆马鞍塘组—小塘子组沉积之前的古地貌特征(图5)。可以看到川西地区的古地貌呈明显的条带状展布特征。根据川西地区处于川中古隆起斜坡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将位于川西地区范围内的古地貌进一步细分为凹地和高地残丘区[29]。其中,龙门山前缘带高地残丘区整体呈北东向分布特征;而川西坳陷内的高地残丘区分布范围较广,从川西矿区西南部位的大邑地区往北东方向延伸至梓潼洼陷的潼深1井区,包含了郫县—马井—新场等地区,宽度约为20~28 km,相对高程差最大可至200 m。此外,高地残丘区在孝泉—新场—丰谷区域内还呈现出东西走向的特征。综上所述,印支早期川西地区不仅在龙门山前和川西坳陷内部发育了北东走向的古隆起,而且还在川西坳陷内部发育了东西走向的古隆起。图5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四段残余厚度平面图(据文献[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发育特征及控油气作用[J]. 胡烨,袁晓宇,王彦青,刘光祥,宋晓波.  石油实验地质. 2018(05)
[2]四川盆地“新场运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杨克明.  石油实验地质. 2014(04)
[3]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J]. 袁玉松,郑和荣,涂伟.  石油实验地质. 2008(06)
[4]准噶尔盆地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的形成演化与成因机制[J]. 何登发,陈新发,况军,周路,唐勇,刘德光.  地学前缘. 2008(04)
[5]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J]. 雍自权,刘庆松,李倩.  天然气工业. 2008(02)
[6]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J]. 李家强.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8(01)
[7]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特征与龙门山推覆体的形成演化[J]. 林良彪,陈洪德,侯明才.  天然气工业. 2007(04)
[8]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圈闭评价[J]. 李耀华,李宗银,李红亮,师晓蓉.  天然气工业. 2005(S1)
[9]准噶尔盆地古隆起与油气勘探方向[J]. 况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05(05)
[10]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J]. 曹烈,安凤山,王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02)



本文编号:2912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12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