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孔隙型砂岩储集层主流通道指数及矿场应用

发布时间:2020-12-17 00:16
  综合利用试井解释、生产动态分析以及覆压孔渗、气水相渗和高压压汞等检测技术,定量评价了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与常规基质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确定了不同渗透率孔隙型砂岩储集层的主流通道指数范围;建立了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评价方法、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储量动用程度与主流通道指数关系图版。研究表明:孔隙型砂岩储集层主流通道指数与常规基质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密切相关,常规基质渗透率越低、含水饱和度越高,主流通道指数越低。常规基质渗透率大于5.0×10-3μm2时,主流通道指数一般大于0.5;常规基质渗透率为1.0×10-3~5.0×10-3μm2时,主流通道指数为0.2~0.5;常规基质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主流通道指数通常小于0.2。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评价方法可以对新发现气藏或未开展试井测试的气藏实现快速评价并判识致密砂岩气;孔隙型砂岩气藏储量动用程度与主流通道指数关系图版可为可动用... 

【文章来源】: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孔隙型砂岩储集层主流通道指数及矿场应用


净上覆岩层压力对砂岩气测渗透率的影响2.2含水饱和度对储集层气水两相渗透率的影响

两相渗流,储集层,特征曲线,砂岩


986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田开发Vol.47No.50.4~0.8;当常规基质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覆压渗透率与常规基质渗透率比值小于0.4(见图1)。图1净上覆岩层压力对砂岩气测渗透率的影响2.2含水饱和度对储集层气水两相渗透率的影响采用气水两相渗流实验方法[20]测试了含水饱和度对孔隙型砂岩储集层气水两相渗透率的影响(见图2)。结果表明:随含水饱和度增加,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降低而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升高。根据表1统计结果,气藏储集层含水饱和度一般为30%~50%,在此含水饱和度范围内,对于常规基质渗透率为14.22×103μm2的岩心,其气相相对渗透率为0.15~0.50,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007~0.050;对于常规基质渗透率为1.23×103μm2的岩心,其气相相对渗透率为0.11~0.36,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0005~0.0110;对于常规基质渗透率为0.45×103μm2的岩心,其气相相对渗透率为0.05~0.20,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00043~0.00700。生产过程中若无地层水产出,则气藏含水饱和度不变,认为气藏的有效渗透率只受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统计分析了不同常规基质渗透率砂岩束缚水饱和度及对应气相相对渗透率(见图3)。结果表明:当常规基质渗透率大于5.0×103μm2时,束缚水饱和度一般小于30%,气相相对渗透率大于0.40,束缚水对该类储集层气相渗流能力影响较小;当常规基质渗透率为图2孔隙型砂岩储集层气水两相渗流特征曲线图3不同渗透率砂岩束缚水饱和度及气相相对渗透率1.0×103~5.0×103μm2时,束缚水饱和度一般为30%~40%,气?

关系图,基质渗透率,排驱压力,砂岩


2020年10月李熙喆等:孔隙型砂岩储集层主流通道指数及矿场应用987图5不同常规基质渗透率砂岩排驱压力图6不同常规基质渗透率砂岩孔喉半径分布5.0×103μm2时,石英以单晶为主,表面洁净,无解理,含少量斜长石;岩屑主要为硅质岩、砂岩和千枚岩;填隙物中胶结物主要为杂基,孔隙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连通性中等,排驱压力为0.1~0.5MPa,中值孔喉半径为0.5~2.0μm。常规透率小于1.0×103μm2时,主要为砂岩与板岩岩屑,填隙物中胶结物主要为钙质,孔隙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连通性较差;排驱压力大于0.5MPa,中值孔喉半径小于0.5μm。上述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渗透率砂岩的岩石成分、孔隙类型、连通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当地层条件下储集层岩石孔隙中赋存水时,由于水对不同岩石矿物的敏感性以及不同尺寸孔喉对水相作用力的差异,导致地层条件下储集层有效渗透率产生差异,这是不同渗透率孔隙型砂岩主流通道指数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3矿场应用利用主流通道指数可以便捷地实现气藏有效渗透率和储量动用程度的评价,对制定气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1气藏有效渗透率评价根据主流通道指数定义,建立了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评价方法,可以对新发现气藏或未开展试井测试的气藏实现快速评价,计算方法如下:emKK(2)主流通道指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得:①对已开展试井和测井测试的气藏,可根据“主流通道指数”定义进行计算;②对新区块或未进行试井测试的气藏,可以根据经验方法确定,采用表1中典型孔隙型砂岩气藏(不含疏松砂岩)基础参数,建立主流通道指数与基质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的关系图版(见图7


本文编号:2921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21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