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体系再思考:来自分支河流体系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12-18 03:35
通过分析分支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对分支河流体系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支河流体系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巨型扇、中等规模的河流扇以及小规模的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广泛发育在拉张、挤压、走滑和克拉通盆地中,占据了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河道呈分支状分布,但不一定同时都在活动;河道规模向下游逐渐减小,泛滥平原和河道所占面积之比不断增加,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模式与冲积扇模式外形相似,但内容相差很大。河流流域盆地梯度和流域面积与分支河流体系的表面坡降和面积具有正相关性。分支河流体系是随着现代地球信息技术发展而提出的,也是冲积扇沉积学、河流沉积学和陆相沉积体系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是陆相盆地沉积学与现代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支河流体系的研究促进了扇状沉积体系分类描述的系统化,促进了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沉积过程响应解释的精细化,促进了源汇体系分析的定量化。分支河流体系启发了对陆相盆地沉积体系展布模式、陆相沉积体系中河流沉积作用、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以及陆相盆地油气勘探...
【文章来源】:石油学报.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2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长度大型DFS的数量百分比(据文献[3]修改)
DFS研究强调河道下切、决口和河道分汊对沉积体系形成的影响,揭示了DFS上河道沿程的变化机制。印度喜马拉雅前陆盆地西部发育多个大型下切的DFS,现代河流切开早期的河流沉积物在深达10~20 m的下切谷中流动,在下切谷之间的地区发现一些从不同的顶点分散展布的古河道(图7),这种DFS被称为遭受下切的大型DFS。
最早关于DFS的报道是Weissmann等[1]在《Geology》上发表的论文,同年,Hartley等[2-3]公布了利用遥感资料对全球700多个沉积盆地内DFS的测量结果,并重点选择415个大型DFS体系进行了分析。DFS这一术语提出之后,获得了许多沉积学工作者的认可和支持[4-5],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DFS现代沉积、露头调查和地下地质研究方面的论文[6-14],虽然也受到一些批评和质疑[15-17],但这一概念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图1)。在讨论DFS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之前,有必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特征。Weissmann等[1]认为DFS是“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并认为“这些(DFS)通常也被称为冲积扇、洪积扇和巨型扇”,这是对DFS最早的定义。根据其描述,DFS具有以下特征:①冲积体系在无边界限制的地区向盆地中心方向进积;②河道从冲积体系的顶点向下游方向呈放射状展布;③沉积体系横剖面上呈上凸状、纵剖面上呈下凹状;④发育一个节点,节点之上河流在下切谷内流动,节点之下河流在沉积朵体上流动(图2)。Hartley等[3]提出了识别DFS的6条准则:①明显的顶点,从顶点向下游河流体系(包括活动的和废弃的)呈分汊状;②顶点构成突出的正地形,从顶点向侧向和下游方向地表坡度不断下降;③河流呈分支状分布,常常分汊形成小河道;④从顶点往下游没有支流进入;⑤从顶点向外废弃河道呈分支状或者弧形展布;⑥半径大于30 km。Hartley等[3]强调DFS上的河道呈分支状,但不一定同时都在活动,并且由于受向下游方向河道分汊、地面渗滤和蒸发的影响,DFS上的河道规模向下游减小,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泛滥平原和河道所占地表面积之比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博斯腾湖北缘现代冲积扇与扇三角洲平原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特征与意义[J]. 石雨昕,高志勇,周川闽,翟弈程,樊小容,冯佳睿. 石油学报. 2019(05)
[2]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沉积模式重建及其勘探意义[J]. 肖红平,刘锐娥,张福东,林畅松,张梦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2)
[3]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冲积扇厚层砂砾岩储集层内部隔夹层[J]. 宫清顺,刘占国,宋光永,夏志远,柳金城,管斌,范卫光. 石油学报. 2019(02)
[4]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构型特征——以渤海湾盆地渤海BZ25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J]. 徐振华,吴胜和,刘钊,赵军寿,耿红柳,吴峻川,张天佑,刘照玮.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2)
[5]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风险领域分析与沙湾凹陷战略发现[J]. 杜金虎,支东明,唐勇,贾春明,徐洋,阿不力米提·依明,邓勇.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1)
[6]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 杨帆,曹正林,卫延召,路琳琳,吴爱成,马丽亚,王瑞菊. 岩性油气藏. 2019(01)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 尹泽,刘自亮,彭楠,沈芳,谭梦琪,王玉冲,梁雨晨,王红伟. 沉积学报. 2019(01)
[8]哈山及周缘二叠系风城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发育特征[J]. 李学良,张奎华,林会喜,张关龙,侯读杰,王圣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9]陆相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以高邮凹陷刘五舍次凹戴南组一段为例[J]. 李维,朱筱敏,马英俊,侯斌,仇永峰,薄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2018(05)
[10]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恢复及意义[J]. 付金华,李士祥,徐黎明,牛小兵.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6)
博士论文
[1]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研究[D]. 王夏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本文编号:2923273
【文章来源】:石油学报.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2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长度大型DFS的数量百分比(据文献[3]修改)
DFS研究强调河道下切、决口和河道分汊对沉积体系形成的影响,揭示了DFS上河道沿程的变化机制。印度喜马拉雅前陆盆地西部发育多个大型下切的DFS,现代河流切开早期的河流沉积物在深达10~20 m的下切谷中流动,在下切谷之间的地区发现一些从不同的顶点分散展布的古河道(图7),这种DFS被称为遭受下切的大型DFS。
最早关于DFS的报道是Weissmann等[1]在《Geology》上发表的论文,同年,Hartley等[2-3]公布了利用遥感资料对全球700多个沉积盆地内DFS的测量结果,并重点选择415个大型DFS体系进行了分析。DFS这一术语提出之后,获得了许多沉积学工作者的认可和支持[4-5],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DFS现代沉积、露头调查和地下地质研究方面的论文[6-14],虽然也受到一些批评和质疑[15-17],但这一概念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图1)。在讨论DFS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之前,有必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特征。Weissmann等[1]认为DFS是“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并认为“这些(DFS)通常也被称为冲积扇、洪积扇和巨型扇”,这是对DFS最早的定义。根据其描述,DFS具有以下特征:①冲积体系在无边界限制的地区向盆地中心方向进积;②河道从冲积体系的顶点向下游方向呈放射状展布;③沉积体系横剖面上呈上凸状、纵剖面上呈下凹状;④发育一个节点,节点之上河流在下切谷内流动,节点之下河流在沉积朵体上流动(图2)。Hartley等[3]提出了识别DFS的6条准则:①明显的顶点,从顶点向下游河流体系(包括活动的和废弃的)呈分汊状;②顶点构成突出的正地形,从顶点向侧向和下游方向地表坡度不断下降;③河流呈分支状分布,常常分汊形成小河道;④从顶点往下游没有支流进入;⑤从顶点向外废弃河道呈分支状或者弧形展布;⑥半径大于30 km。Hartley等[3]强调DFS上的河道呈分支状,但不一定同时都在活动,并且由于受向下游方向河道分汊、地面渗滤和蒸发的影响,DFS上的河道规模向下游减小,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泛滥平原和河道所占地表面积之比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博斯腾湖北缘现代冲积扇与扇三角洲平原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特征与意义[J]. 石雨昕,高志勇,周川闽,翟弈程,樊小容,冯佳睿. 石油学报. 2019(05)
[2]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沉积模式重建及其勘探意义[J]. 肖红平,刘锐娥,张福东,林畅松,张梦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2)
[3]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冲积扇厚层砂砾岩储集层内部隔夹层[J]. 宫清顺,刘占国,宋光永,夏志远,柳金城,管斌,范卫光. 石油学报. 2019(02)
[4]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构型特征——以渤海湾盆地渤海BZ25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J]. 徐振华,吴胜和,刘钊,赵军寿,耿红柳,吴峻川,张天佑,刘照玮.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2)
[5]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风险领域分析与沙湾凹陷战略发现[J]. 杜金虎,支东明,唐勇,贾春明,徐洋,阿不力米提·依明,邓勇.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1)
[6]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 杨帆,曹正林,卫延召,路琳琳,吴爱成,马丽亚,王瑞菊. 岩性油气藏. 2019(01)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 尹泽,刘自亮,彭楠,沈芳,谭梦琪,王玉冲,梁雨晨,王红伟. 沉积学报. 2019(01)
[8]哈山及周缘二叠系风城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发育特征[J]. 李学良,张奎华,林会喜,张关龙,侯读杰,王圣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9]陆相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以高邮凹陷刘五舍次凹戴南组一段为例[J]. 李维,朱筱敏,马英俊,侯斌,仇永峰,薄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2018(05)
[10]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恢复及意义[J]. 付金华,李士祥,徐黎明,牛小兵.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6)
博士论文
[1]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研究[D]. 王夏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本文编号:2923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2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