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00:18
  随着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见水快且采收率低。采用注气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但是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且分布不连续,造成了对注气驱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本论文基于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以实际油藏地震属性资料为依据,利用三维建模方法设计制作了三类典型缝洞结构物理模型并开展注气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缝洞结构下注气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对于缝洞型油藏注气采油,高注低采注气方式的驱油效果好于低注高采;缝注洞采的驱油效果好于洞注缝采;对于裂缝型油藏,增大注气速度后有利于气体克服阻力增加气体波及范围;采用间歇注气方式采出程度略大于恒速注气方式。利用溶洞三维模型模拟底水开采及注气开采过程,实验表明:采用小排量、多轮次注气对溶洞模型的开发最为充分;注气速度存在一个最优取值使气驱效率最高并把本次实验最佳注气速度确定为5m1/min;气水混注的注入方式采出程度最高,其次为间歇注气方式及恒速注气方式。利用缝洞三维井组模型开展注气驱油实验,实验表明,不规则布井方式采出程度大于交叉分布的布井方式;不同缝洞关系对气驱效果有很大影响,上洞下缝型...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图2-1塔河油田单井注气井分布图??表2-2碳酸盐岩单井注气井地质分类??地质背景¥气井数(口)平油??

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图2-2TH10110CH2注气井周期开采曲线??如TH10110CH2井,进山66m,钻遇溶洞漏失,自然完井建产,累产1.64X104t??

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TK470CH注气井周期开采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超稠油注氮气实验研究[J]. 郭臣,解慧,聂延波,杨新影,邓博.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7(04)
[2]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泡沫可行性及影响因素[J]. 苏伟,侯吉瑞,李海波,赵腾,席园园.  石油学报. 2017(04)
[3]塔河托甫台区块注天然气与CO2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J]. 马清杰,闫娥,蒲万芬,金发扬,袁成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08)
[4]缝洞型油藏单裂缝中气驱油规律[J]. 吴颉衡,赵凤兰,侯吉瑞,宋兆杰,汪勇,杨柳.  断块油气田. 2016(06)
[5]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斜坡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 韩长城,林承焰,鲁新便,任丽华,魏婷,张宪国,段宏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5)
[6]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J]. 张慧,刘中春,吕心瑞.  中国矿业. 2016(S1)
[7]缝洞型油藏全直径岩心注气驱油实验研究[J]. 史锋刚,郑继龙,乔砚佳.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6(03)
[8]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二氧化碳驱实验研究[J]. 蒲万芬,孙波帅,李一波,郭臣,刘元爽.  特种油气藏. 2016(04)
[9]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及缝洞结构特征[J]. 李阳,金强,钟建华,邹胜章.  石油学报. 2016(03)
[10]不同岩溶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开发对策[J]. 巫波,李正民,荣元帅.  特种油气藏. 2016(02)

博士论文
[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相关机理研究[D]. 苑登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2]缝洞型介质流体流动规律研究[D]. 卢占国.中国石油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D]. 游津津.长江大学 2015
[2]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驱油机理研究[D]. 赵磊.西南石油大学 2015
[3]塔河油田缝洞油藏注N2替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 秦山玉.西南石油大学 2014
[4]塔河油田6-7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描述研究[D]. 李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5]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含水特征与储集体配置关系研究[D]. 刘俊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6]塔河油田六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D]. 王继成.成都理工大学 2008
[7]塔河4区奥陶系油藏缝洞系统生产特征及油水分布模式[D]. 黄婷婷.成都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6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26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e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