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藏储量计算方法与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11:59
论文题目:页岩气藏储量计算方法与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数值模拟研究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生:付豪(签名)导师:张国强(签名)传统容积法计算页岩气藏地质储量时没有考虑吸附气体积对孔隙度的影响,所以计算结果偏大,同时有机碳含量和纳米孔隙百分比对页岩气储量计算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页岩气藏的储量计算,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由于岩石骨架的变形,将导致页岩储层物性参数,特别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变化,继而影响流体渗流,因此有必要考虑应力场及流固耦合作用对渗流的影响。本文以容积法为起点,计算了地质储量,并且使用petrel软件进行了储量对比。在此基础上,考虑页岩气吸附分子体积,修正孔隙度后计算地质储量,并与传统方法对比。然后基于本构方程推导页岩储层应力场控制方程,基于渗流理论和物质平衡方程、Langmuir吸附等温式推导页岩气气藏双重介质气-水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基质-裂缝窜流方程,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变形理论推导储层物性参数动态变化模型。综合以上方程建立页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固耦合数学方程,并用comsol对模型进行求解,取得以下结论:(1)以传统页岩气储量计算方法为基础,从单个吸附气分子出发,考虑吸附气体积和有...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目标区块
奥陶统五峰组 32层 6m 含炭质粉砂质泥页岩奥陶统五峰组 31层 13m 含炭质灰云质泥页岩志留系 2 层 17m 含炭质粉砂质泥岩志留系 12层 18m 碳质硅质泥页岩志留系龙马溪组 11层 33m 碳质硅质泥页岩2.1.3 构造特征本区构造特征简单,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地层从北东至南西为由高到低,整体呈向西倾斜的单斜。统计地层坡度较缓,没有大的构造起伏,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构节点多为直绗缝和大角度构造剪切缝,总体发育不发达。 该区气田气藏分布构造不明显,主要受砂岩侧向分布和储层物性控制,属于砂岩岩性气藏。本文分别画了各个小层的顶面构造图。层顶微构造等值线是基于小层的比较结果作出的,用于比较小层对比划分垂向剖面结果的平面应用,研究层顶微构造特征、做层顶构造图,对后续的沉积相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研究、气水分布特征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奥陶统五峰组 32层 6m 含炭质粉砂质泥页岩奥陶统五峰组 31层 13m 含炭质灰云质泥页岩志留系 2 层 17m 含炭质粉砂质泥岩志留系 12层 18m 碳质硅质泥页岩志留系龙马溪组 11层 33m 碳质硅质泥页岩2.1.3 构造特征本区构造特征简单,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地层从北东至南西为由高到低,整体呈向西倾斜的单斜。统计地层坡度较缓,没有大的构造起伏,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构节点多为直绗缝和大角度构造剪切缝,总体发育不发达。 该区气田气藏分布构造不明显,主要受砂岩侧向分布和储层物性控制,属于砂岩岩性气藏。本文分别画了各个小层的顶面构造图。层顶微构造等值线是基于小层的比较结果作出的,用于比较小层对比划分垂向剖面结果的平面应用,研究层顶微构造特征、做层顶构造图,对后续的沉积相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研究、气水分布特征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页岩气动态特征分析[J]. 糜利栋,姜汉桥,李涛,李俊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2]页岩储层纳米孔隙流动模拟研究[J]. 段永刚,曹廷宽,杨小莹,张颖,吴贵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3]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J]. 李相方,蒲云超,孙长宇,任维娜,李莹莹,张亚琦,李靖,臧加利,胡爱梅,温声明,赵培华,陈东,翟雨阳. 石油学报. 2014(06)
[4]页岩气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 糜利栋,姜汉桥,李俊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11)
[5]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J]. 樊冬艳,姚军,孙海,谢银伍,曾慧,张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6]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宁—威远国家级试验区为例[J]. 李武广,钟兵,杨洪志,冯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10)
[7]页岩中页岩气渗流系数计算模型[J]. 姚同玉,黄延章,李继山.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4(08)
[8]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机理分析及等温吸附模型的建立[J]. 盛茂,李根生,陈立强,邵尚奇,张然. 煤炭学报. 2014(S1)
[9]页岩气生产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 姜瑞忠,汪洋,刘海成,何伟,张建国. 特种油气藏. 2014(01)
[10]页岩气藏开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J]. 姚军,孙海,黄朝琴,张磊,曾青冬,隋宏光,樊冬艳.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3(12)
博士论文
[1]低渗透油藏嵌入离散裂缝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D]. 周方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基于离散裂缝模型分段压裂水平井试井理论及解释方法研究[D]. 樊冬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3]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的多尺度两相流动模拟理论研究[D]. 黄朝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
[4]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数值模拟研究[D]. 张允.中国石油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页岩气气藏描述[D]. 文斌.西安石油大学 2017
[2]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 折文旭.西安石油大学 2015
[3]页岩气井产能评价及数值模拟研究[D]. 谢川.西南石油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43715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目标区块
奥陶统五峰组 32层 6m 含炭质粉砂质泥页岩奥陶统五峰组 31层 13m 含炭质灰云质泥页岩志留系 2 层 17m 含炭质粉砂质泥岩志留系 12层 18m 碳质硅质泥页岩志留系龙马溪组 11层 33m 碳质硅质泥页岩2.1.3 构造特征本区构造特征简单,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地层从北东至南西为由高到低,整体呈向西倾斜的单斜。统计地层坡度较缓,没有大的构造起伏,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构节点多为直绗缝和大角度构造剪切缝,总体发育不发达。 该区气田气藏分布构造不明显,主要受砂岩侧向分布和储层物性控制,属于砂岩岩性气藏。本文分别画了各个小层的顶面构造图。层顶微构造等值线是基于小层的比较结果作出的,用于比较小层对比划分垂向剖面结果的平面应用,研究层顶微构造特征、做层顶构造图,对后续的沉积相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研究、气水分布特征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奥陶统五峰组 32层 6m 含炭质粉砂质泥页岩奥陶统五峰组 31层 13m 含炭质灰云质泥页岩志留系 2 层 17m 含炭质粉砂质泥岩志留系 12层 18m 碳质硅质泥页岩志留系龙马溪组 11层 33m 碳质硅质泥页岩2.1.3 构造特征本区构造特征简单,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地层从北东至南西为由高到低,整体呈向西倾斜的单斜。统计地层坡度较缓,没有大的构造起伏,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构节点多为直绗缝和大角度构造剪切缝,总体发育不发达。 该区气田气藏分布构造不明显,主要受砂岩侧向分布和储层物性控制,属于砂岩岩性气藏。本文分别画了各个小层的顶面构造图。层顶微构造等值线是基于小层的比较结果作出的,用于比较小层对比划分垂向剖面结果的平面应用,研究层顶微构造特征、做层顶构造图,对后续的沉积相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研究、气水分布特征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页岩气动态特征分析[J]. 糜利栋,姜汉桥,李涛,李俊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2]页岩储层纳米孔隙流动模拟研究[J]. 段永刚,曹廷宽,杨小莹,张颖,吴贵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3]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J]. 李相方,蒲云超,孙长宇,任维娜,李莹莹,张亚琦,李靖,臧加利,胡爱梅,温声明,赵培华,陈东,翟雨阳. 石油学报. 2014(06)
[4]页岩气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 糜利栋,姜汉桥,李俊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11)
[5]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J]. 樊冬艳,姚军,孙海,谢银伍,曾慧,张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6]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宁—威远国家级试验区为例[J]. 李武广,钟兵,杨洪志,冯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10)
[7]页岩中页岩气渗流系数计算模型[J]. 姚同玉,黄延章,李继山.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4(08)
[8]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机理分析及等温吸附模型的建立[J]. 盛茂,李根生,陈立强,邵尚奇,张然. 煤炭学报. 2014(S1)
[9]页岩气生产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 姜瑞忠,汪洋,刘海成,何伟,张建国. 特种油气藏. 2014(01)
[10]页岩气藏开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J]. 姚军,孙海,黄朝琴,张磊,曾青冬,隋宏光,樊冬艳.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3(12)
博士论文
[1]低渗透油藏嵌入离散裂缝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D]. 周方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基于离散裂缝模型分段压裂水平井试井理论及解释方法研究[D]. 樊冬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3]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的多尺度两相流动模拟理论研究[D]. 黄朝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
[4]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数值模拟研究[D]. 张允.中国石油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页岩气气藏描述[D]. 文斌.西安石油大学 2017
[2]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 折文旭.西安石油大学 2015
[3]页岩气井产能评价及数值模拟研究[D]. 谢川.西南石油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43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4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