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中绿泥石包膜与岩石润湿性及岩电参数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9 19:07
对复杂润湿性砂岩储层研究发现,绿泥石包膜的存在会导致岩石润湿性表现为亲油,并且这种润湿性不受洗油洗盐过程的影响。龙凤山地区营城组砂岩中广泛发育自生绿泥石包膜,岩电测量发现,在洗油洗盐后部分岩样的饱和度指数(n)值依然很高,最高达到14.57,同时胶结指数(m)值较低,m与n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认为这种m值偏低、n值偏高的原因是绿泥石包膜改变了岩石的润湿性,从而导致岩电参数的变化。对7块岩样进行了粘土和全岩分析,建立了绿泥石含量与m,n的关系,分析了绿泥石包膜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机制,并从物源上对绿泥石及m,n的平面分布进行了解释。该研究为采用电测井方法评价复杂润湿性储层的含水饱和度提供了岩石物理基础,对岩石导电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提高此类砂岩的测井解释精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石油物探.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绿泥石包膜在岩石中的赋存形式[13]
朱颖等[11]对营城组储层绿泥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绿泥石包膜的形成与富铁、镁火山物质的水解及其它粘土矿物的转化有关。在扫描电镜及铸体薄片中,可以看出绿泥石包膜在研究层位中广泛存在。图2是扫描电镜下部分绿泥石包膜的形态特征。1.2 绿泥石包膜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龙凤山地区营城组砂岩大多数为岩屑砂岩[27],砂岩中岩屑、长石、石英的平均比值为67∶19∶14,岩屑主要以火山岩岩屑为主,占岩屑含量的63.4%,其次为变质岩岩屑,平均含量为12.1%。绿泥石分布广泛,主要以颗粒包壳的形式产出,厚度在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多数在5 μm左右,最厚可达10 μm[11]。对营城组的7块砂岩岩样(分别表示为A,B,C1,C2,D1,D2,E1),采用离心法进行岩电实验,测量得到样品的m,n值见表1。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岩样洗油、洗盐、烘干后,饱和地层水,然后把岩样装入胶套中,放入岩心夹持器;②依据实验要求施加围压,上下端充满实验流体后,施加等效于实际储层的有效围压和孔隙压力;③打开加热装置,将温度设定为实验温度,开始加温直至岩心夹持器内的温度传感器达到实验温度,记录此时的电阻和岩样的质量;④取出岩样,用离心机离心,完成后把岩样装入胶套中,放入岩心夹持器;⑤重复步骤②~步骤④直到离心后岩样的质量与上一次离心后的质量无变化为止。实验数据见图3,可以看出,7块岩样的电阻增大率I和含水饱和度Sw关系是不同的。由表1可见,大多数测量岩样的n值在4以上,最高达到14.57,远远超出了正常砂岩的范围,而这些高n值岩样的m值均低于2。对7块岩样的m、n值做交会分析(图4)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当m值较低(m<1.5)时,n值偏高,且偏离正常值较多;m值较高时,n值随之降低,并逐渐接近正常范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凤山地区营城组储层绿泥石黏土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J]. 朱颖,丁晓琪,胡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7(05)
[2]龙凤山地区营城组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刘曦翔,张哨楠,杨鹏,张咏梅,何昊. 岩性油气藏. 2017(02)
[3]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电阻率实验及导电机理研究[J]. 冯程,毛志强,殷文,石玉江,张斌,王晓辉,李高仁.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3)
[4]碎屑岩储集层中绿泥石包膜的研究现状[J]. 马鹏杰,林承焰,张世奇,董春梅,魏孟吉. 古地理学报. 2017(01)
[5]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绿泥石膜的形成机制[J]. 周晓峰,王建国,兰朝利,代金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6]孔隙衬里绿泥石的成因及对储层性能的影响[J]. 田建锋,喻建,张庆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03)
[7]阿尔奇公式中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J]. 邹良志. 国外测井技术. 2013(04)
[8]岩石润湿性机理研究[J]. 计玲,陈科贵,王刚,程伟. 西部探矿工程. 2009(07)
[9]绿泥石环边胶结物对致密砂岩孔隙的保存机制——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包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为例[J]. 刘金库,彭军,刘建军,汪彦,刘建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1)
[10]绿泥石膜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延长组2段为例[J]. 李弘,王芙蓉,戴世立,樊浩. 岩性油气藏. 2008(04)
硕士论文
[1]松辽盆地龙凤山气田营城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D]. 郭山奇.成都理工大学 2018
本文编号:2946142
【文章来源】:石油物探.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绿泥石包膜在岩石中的赋存形式[13]
朱颖等[11]对营城组储层绿泥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绿泥石包膜的形成与富铁、镁火山物质的水解及其它粘土矿物的转化有关。在扫描电镜及铸体薄片中,可以看出绿泥石包膜在研究层位中广泛存在。图2是扫描电镜下部分绿泥石包膜的形态特征。1.2 绿泥石包膜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龙凤山地区营城组砂岩大多数为岩屑砂岩[27],砂岩中岩屑、长石、石英的平均比值为67∶19∶14,岩屑主要以火山岩岩屑为主,占岩屑含量的63.4%,其次为变质岩岩屑,平均含量为12.1%。绿泥石分布广泛,主要以颗粒包壳的形式产出,厚度在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多数在5 μm左右,最厚可达10 μm[11]。对营城组的7块砂岩岩样(分别表示为A,B,C1,C2,D1,D2,E1),采用离心法进行岩电实验,测量得到样品的m,n值见表1。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岩样洗油、洗盐、烘干后,饱和地层水,然后把岩样装入胶套中,放入岩心夹持器;②依据实验要求施加围压,上下端充满实验流体后,施加等效于实际储层的有效围压和孔隙压力;③打开加热装置,将温度设定为实验温度,开始加温直至岩心夹持器内的温度传感器达到实验温度,记录此时的电阻和岩样的质量;④取出岩样,用离心机离心,完成后把岩样装入胶套中,放入岩心夹持器;⑤重复步骤②~步骤④直到离心后岩样的质量与上一次离心后的质量无变化为止。实验数据见图3,可以看出,7块岩样的电阻增大率I和含水饱和度Sw关系是不同的。由表1可见,大多数测量岩样的n值在4以上,最高达到14.57,远远超出了正常砂岩的范围,而这些高n值岩样的m值均低于2。对7块岩样的m、n值做交会分析(图4)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当m值较低(m<1.5)时,n值偏高,且偏离正常值较多;m值较高时,n值随之降低,并逐渐接近正常范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凤山地区营城组储层绿泥石黏土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J]. 朱颖,丁晓琪,胡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7(05)
[2]龙凤山地区营城组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刘曦翔,张哨楠,杨鹏,张咏梅,何昊. 岩性油气藏. 2017(02)
[3]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电阻率实验及导电机理研究[J]. 冯程,毛志强,殷文,石玉江,张斌,王晓辉,李高仁.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3)
[4]碎屑岩储集层中绿泥石包膜的研究现状[J]. 马鹏杰,林承焰,张世奇,董春梅,魏孟吉. 古地理学报. 2017(01)
[5]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绿泥石膜的形成机制[J]. 周晓峰,王建国,兰朝利,代金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6]孔隙衬里绿泥石的成因及对储层性能的影响[J]. 田建锋,喻建,张庆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03)
[7]阿尔奇公式中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J]. 邹良志. 国外测井技术. 2013(04)
[8]岩石润湿性机理研究[J]. 计玲,陈科贵,王刚,程伟. 西部探矿工程. 2009(07)
[9]绿泥石环边胶结物对致密砂岩孔隙的保存机制——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包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为例[J]. 刘金库,彭军,刘建军,汪彦,刘建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1)
[10]绿泥石膜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延长组2段为例[J]. 李弘,王芙蓉,戴世立,樊浩. 岩性油气藏. 2008(04)
硕士论文
[1]松辽盆地龙凤山气田营城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D]. 郭山奇.成都理工大学 2018
本文编号:2946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4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