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0 01:26
  川东隔挡式褶皱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位于华蓥山断裂东侧,区内分布多排NE、NNE走向的高陡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两翼不对称,缓翼地层倾角在20°~30°之间,陡翼地层倾角40°~70°或直立倒转,背斜之间为宽缓的向斜,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背斜紧闭,向斜宽缓,呈现典型的隔挡式褶皱样式。通过研究川东隔挡式褶皱的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可以为川东隔挡式褶皱地质资料的解释以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主要以基础地质资料、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资料等为基础,运用平衡剖面技术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川东隔挡式褶皱的构造特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认识如下:川东隔挡式褶皱盖层中发育三套滑脱层,滑脱层上下地层构造变形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三个构造变形层:(1)下构造变形层层是寒武系下统及其下伏地层,地层未卷入变形,构造简单;(2)中部构造变形层为寒武系高台组膏盐岩到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岩,变形主要集中在该构造层,构造变形复杂,断层极发育;(3)上构造变形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以上地层,该构造层断层发育少,仅在局部地区发育小规模断裂,背斜高陡甚至地层倒转。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带...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四川盆地构造纲要图(据贺鸿冰,2012)

镜组,珍珠,第四,隔挡式褶皱


两翼地层倾角差距较大,其中缓翼倾角在 20°~30°之间,陡翼倾角多在 40°~70°到甚至发生倒转,背斜之间为宽缓的向斜,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背斜紧闭,向斜宽缓,呈现典型的隔挡式褶皱样式。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地貌起伏变化大,地层高陡甚至倒转,使地震数据的采集受到极大干扰,得到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存在许多杂乱区,地震剖面中构造解释困难,使解释方案存在多解性。前人在该区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其形成机制尚未达成共识(童崇光,1992;刘尚忠等,19995;李正祥等,1996;颜丹平等,2000;李忠权等,2002;丁道桂等,2005;张必龙等,2009;梅廉夫等,2010;邹玉涛等,2015)。众多地质工作者对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带的形成时间存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认识上的极大差异。在前人的研究中,虽然注意到了滑脱层对隔挡式褶皱的控制作用,但是对滑脱层的具体运动这一因素尚未开展相关研究,而且对川东地区起主控作用的滑脱层也未达成共识。深化区域内构造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地质资料的解释以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研究工作。

断层相关褶皱,样式


图 1-3 断层相关褶皱基本样式近 20 年来,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二维剖面与平面分析向三维空间分析的转变,由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向力学模型的转变,实验模拟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型的建立与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何登发,2005;李皎,2015)。1.2.3 滑脱层研究现状滑脱构造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滑脱层对断褶带的构造样式、形成演化及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国内外地质学家对滑脱构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滑脱构造在油气勘探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其形成的高温场、岩性圈闭、构造圈闭、断裂带、岩层中的裂缝以及对油气具有遮挡作用的滑脱层,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和储存。根据盐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总结了盐构造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盐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在主力烃源岩系位于盐层之下的地区(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


本文编号:2946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46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