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龙潭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有利区评价
发布时间:2021-01-08 22:55
为查明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成藏地质条件,对泥页岩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泥页岩厚度、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储集空间类型及孔渗性等烃源及储集条件进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东地区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于浅水陆棚及深水陆棚还原性沉积水体,泥页岩厚度以开江—云阳地区为中心向四周减薄,泥页岩平均厚度在50 m以上,有机质丰度介于0.47%~12.3%,平均含量为3.86%,开江—云阳一带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有机质显微组分主要为镜质组及惰质组,干酪根δ13Cker介于-28.4‰~-22.1‰,表明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Ⅲ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为高等植物。有机质成熟度呈现区域性差异变化,华蓥山地区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84%~1.46%,平均为1.09%,处于低成熟阶段,其他地区有机质镜质体发射率介于2.23%~3.14%,平均为2.73%,处于过高-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大,显示了良好的生烃条件。储层黏土矿物含量普遍较高,主要储集空间为无机质孔隙及微裂缝,有机质孔少量发育,泥页岩总孔体积及比表面积大,其中中孔对总孔体积及比表面积的贡献最大,渗透率适中,裂缝的存在有效改善储层渗透性。综合生...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0(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区域地质图与地层综合柱状图
研究区主体处于四川盆地五大构造带的川东高陡褶皱带内[8-10],整体被华蓥山及齐岳山两大断裂带夹持[11]。地表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北北东-北东方向展布的宽缓向斜与紧闭背斜相间排列形成的隔档式褶皱带。川东地区构造环境较为发展,发育4条近北东向展布的基底断裂。龙潭组沉积前,四川盆地表现为西南高、北东低的构造格局,受东吴运动及峨眉山地裂作用的联合影响,受强烈拉张作用的影响,川东地区整体下沉[4,12-13],同时形成广旺—开江—梁平拗张槽,海水由南东及北东两个方向向拗拉槽内快速涌入,形成缺氧的深水沉积环境[14-16]。沉积相分布如图2[6]所示。受地形差异及物源供给差异的影响,沿南西向北东方向,川东地区龙潭组沉积环境由河流相向深水陆棚相过渡,岩性组合及地层厚度亦发生明显的变化,南西向向水体较浅,地层薄,龙潭组主要发育泥岩、砂岩夹薄层的煤层,陆源碎屑物质含量高[17],向北东方向,水体加深,地层厚度明显增大,地层岩性表现为薄层煤系地层沉积减少,海相硅质矿物及灰质成分增加[18]。龙潭组与下伏茅口组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长兴组呈整合接触。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主要发育于中下部,向上具有页岩与灰岩互层现象。
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生烃强度与有机质丰度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在开江—云阳地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生烃强度高于华蓥山地区(图3[18]),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结果显示,华蓥山地区龙潭组泥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0.84%~1.46%,平均为1.09%,处于低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小于30×108 m3/km2,宣汉—云阳地区龙潭组泥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最高,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2.23%~3.14%,平均为2.73%,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均达到过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大于50×108 m3/km2。川东其他地区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Ro主体介于1.58%~2.87%,平均含量为1.84%,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根据中外对页岩有效性评价及优质页岩含气性影响性要素研究指出,适度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是页岩气大量生成的必要条件,并指出Ro在1.3%~3.5%对有机质热解生烃具有重要作用,除华蓥山地区龙潭组页岩处于低成熟阶段,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均达到成熟,处于主生气阶段,泥页岩生烃强度大。显示了川东地区龙潭组良好的生烃潜力。3 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中二叠世广元—巴中拉张槽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张玺华,陈聪,黄婕,文龙,谢忱,徐诗薇,高兆龙.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4)
[2]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胡东风,王良军,黄仁春,段金宝,徐祖新,潘磊. 天然气工业. 2019(06)
[3]四川盆地西南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J]. 杨平,汪正江,余谦,刘伟,刘家洪,熊国庆,何江林,杨菲. 中国地质. 2019(03)
[4]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藏TSR证据的发现[J]. 罗厚勇,刘文汇,王晓锋,张东东. 中国地质. 2019(02)
[5]川东南丁山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分析[J]. 何顺,秦启荣,范存辉,周吉羚,魏志红,黄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02)
[6]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储层特征[J]. 刘虎,曹涛涛,戚明辉,王东强,邓模,曹清古,程斌,廖泽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01)
[7]海相页岩优势储集相划分——以重庆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J]. 王朋飞,金璨,吕鹏,韩波,李鑫,张昆,阴丽诗,黄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35)
[8]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J]. 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 西北地质. 2018(04)
[9]四川盆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J]. 郭旭升,胡东风,刘若冰,魏祥峰,魏富彬. 天然气工业. 2018(10)
[10]川东多套滑脱层褶皱构造带形成物理模拟[J]. 吴航,邱楠生,常健,张纪新,王晔. 地球科学. 2019(03)
本文编号:2965463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0(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区域地质图与地层综合柱状图
研究区主体处于四川盆地五大构造带的川东高陡褶皱带内[8-10],整体被华蓥山及齐岳山两大断裂带夹持[11]。地表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北北东-北东方向展布的宽缓向斜与紧闭背斜相间排列形成的隔档式褶皱带。川东地区构造环境较为发展,发育4条近北东向展布的基底断裂。龙潭组沉积前,四川盆地表现为西南高、北东低的构造格局,受东吴运动及峨眉山地裂作用的联合影响,受强烈拉张作用的影响,川东地区整体下沉[4,12-13],同时形成广旺—开江—梁平拗张槽,海水由南东及北东两个方向向拗拉槽内快速涌入,形成缺氧的深水沉积环境[14-16]。沉积相分布如图2[6]所示。受地形差异及物源供给差异的影响,沿南西向北东方向,川东地区龙潭组沉积环境由河流相向深水陆棚相过渡,岩性组合及地层厚度亦发生明显的变化,南西向向水体较浅,地层薄,龙潭组主要发育泥岩、砂岩夹薄层的煤层,陆源碎屑物质含量高[17],向北东方向,水体加深,地层厚度明显增大,地层岩性表现为薄层煤系地层沉积减少,海相硅质矿物及灰质成分增加[18]。龙潭组与下伏茅口组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长兴组呈整合接触。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主要发育于中下部,向上具有页岩与灰岩互层现象。
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生烃强度与有机质丰度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在开江—云阳地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生烃强度高于华蓥山地区(图3[18]),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结果显示,华蓥山地区龙潭组泥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0.84%~1.46%,平均为1.09%,处于低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小于30×108 m3/km2,宣汉—云阳地区龙潭组泥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最高,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2.23%~3.14%,平均为2.73%,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均达到过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大于50×108 m3/km2。川东其他地区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Ro主体介于1.58%~2.87%,平均含量为1.84%,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根据中外对页岩有效性评价及优质页岩含气性影响性要素研究指出,适度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是页岩气大量生成的必要条件,并指出Ro在1.3%~3.5%对有机质热解生烃具有重要作用,除华蓥山地区龙潭组页岩处于低成熟阶段,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均达到成熟,处于主生气阶段,泥页岩生烃强度大。显示了川东地区龙潭组良好的生烃潜力。3 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中二叠世广元—巴中拉张槽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张玺华,陈聪,黄婕,文龙,谢忱,徐诗薇,高兆龙.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4)
[2]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胡东风,王良军,黄仁春,段金宝,徐祖新,潘磊. 天然气工业. 2019(06)
[3]四川盆地西南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J]. 杨平,汪正江,余谦,刘伟,刘家洪,熊国庆,何江林,杨菲. 中国地质. 2019(03)
[4]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藏TSR证据的发现[J]. 罗厚勇,刘文汇,王晓锋,张东东. 中国地质. 2019(02)
[5]川东南丁山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分析[J]. 何顺,秦启荣,范存辉,周吉羚,魏志红,黄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02)
[6]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储层特征[J]. 刘虎,曹涛涛,戚明辉,王东强,邓模,曹清古,程斌,廖泽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01)
[7]海相页岩优势储集相划分——以重庆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J]. 王朋飞,金璨,吕鹏,韩波,李鑫,张昆,阴丽诗,黄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35)
[8]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J]. 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 西北地质. 2018(04)
[9]四川盆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J]. 郭旭升,胡东风,刘若冰,魏祥峰,魏富彬. 天然气工业. 2018(10)
[10]川东多套滑脱层褶皱构造带形成物理模拟[J]. 吴航,邱楠生,常健,张纪新,王晔. 地球科学. 2019(03)
本文编号:2965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6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