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肖家河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9 06:06
鄂尔多斯盆地肖家河地区延长组长6油藏属低渗、特低渗岩性油气藏,目前面临着储层物性差、地层能量不足、含水率高、砂体展布和油水分布规律认识缺乏等问题。本文以研究区钻录井、岩心、测井、试油生产等资料为基础,并应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本区的地层构造、沉积演化、储层特征、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展开研究。旨在提高对本区储层发育程度及油层分布规律的认识,为油田后续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4四个亚组,其中长61细分为长611、长612和长613,长62细分为长621、长622,长6地层厚度约120m140m,各小层地层起伏不大。构造东西高差约90m,发育两组NE-SW向小型鼻状隆起。沉积特征研究表明:长6沉积物源...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8图 2-2 延长组各层段岩性特征描述2.3.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利用区域广泛标志层特征、沉积旋回分级控制、沉积厚度辅助标志建立标准井剖面,从而对肖家河区所有井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肖家河区主要含油层段是长 6,但研究区内多数钻井仅钻至长 64底部即完钻,少数井只钻穿长 62,因此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不能只局限于研究层长 6,更要依据其它层位的标志特征以求达到目的层的精细准确划分。最终将目的层长 6 划分为四个亚层,长 61亚层进一步细分为长 611、长 612和长 613,长62亚层进一步细分为长 621、长 622。具体划分方案如表 2-1。
图 2-3 肖家河区 L206 井 K2/S1、S2、K3/S3、S4、K4 标志层岩电特层:位于长 1 底,是长 1 与长 2 之分界,主要为分布稳定的内所有井都钻遇此标志层,电性呈高伽玛、高声波、低电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高压压汞的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为例[J]. 王学武,王厉强,时凤霞.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02)
[2]致密砂岩中多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3为例[J]. 庞军刚,国吉安,杨友运,东玉,尚晓庆,王桂成,李谦. 地质通报. 2018(05)
[3]鄂尔多斯盆地XY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J]. 刘宝来.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07)
[4]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J]. 张浩,仲向云,党永潮,邵飞,李莉,朱玉双. 断块油气田. 2018(01)
[5]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地层水特征与油藏聚集关系[J]. 李士祥,楚美娟,王腾飞,张文选,周新平. 中国石油勘探. 2017(05)
[6]长石溶蚀作用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为例[J]. 王永田,付兴亮,王一航,淡卫东,尤源.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15)
[7]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为例[J]. 刘长利,刘欣,张莉娜,陈贞龙,李吉君,王伟明,马锋. 石油实验地质. 2017(03)
[8]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陆相烃源岩中角质体组分新认识及生烃贡献[J]. 张明震,吉利明,杜宝霞,周世新,陈永欣. 石油学报. 2017(05)
[9]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评价[J]. 胡芸冰,屈红军,董阳阳,上官静雯. 非常规油气. 2017(01)
[10]华庆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研究[J]. 马淼,孙卫,刘登科,赵煜,王斌,张帆. 石油化工应用. 2016(10)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 庞军刚.西北大学 2010
[2]陕北地区蟠龙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 薛军民.西北大学 2009
[3]子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D]. 张晓莉.长安大学 2009
[4]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D]. 曹红霞.西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D]. 鱼博伟.西北大学 2017
[2]安塞地区长6、长4+5油层组沉积相及石油聚集规律研究[D]. 董文武.西北大学 2016
[3]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县延长组低渗储层精细评价研究[D]. 李海洲.西北大学 2014
[4]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屈家沟区块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层分布规律研究[D]. 李岩.西北大学 2013
[5]鄂尔多斯盆地白家岔沟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成岩作用[D]. 赵亮.西北大学 2013
[6]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藏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梁宇.西北大学 2011
[7]子长涧峪岔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 王敏.西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66113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8图 2-2 延长组各层段岩性特征描述2.3.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利用区域广泛标志层特征、沉积旋回分级控制、沉积厚度辅助标志建立标准井剖面,从而对肖家河区所有井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肖家河区主要含油层段是长 6,但研究区内多数钻井仅钻至长 64底部即完钻,少数井只钻穿长 62,因此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不能只局限于研究层长 6,更要依据其它层位的标志特征以求达到目的层的精细准确划分。最终将目的层长 6 划分为四个亚层,长 61亚层进一步细分为长 611、长 612和长 613,长62亚层进一步细分为长 621、长 622。具体划分方案如表 2-1。
图 2-3 肖家河区 L206 井 K2/S1、S2、K3/S3、S4、K4 标志层岩电特层:位于长 1 底,是长 1 与长 2 之分界,主要为分布稳定的内所有井都钻遇此标志层,电性呈高伽玛、高声波、低电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高压压汞的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为例[J]. 王学武,王厉强,时凤霞.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02)
[2]致密砂岩中多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3为例[J]. 庞军刚,国吉安,杨友运,东玉,尚晓庆,王桂成,李谦. 地质通报. 2018(05)
[3]鄂尔多斯盆地XY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J]. 刘宝来.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07)
[4]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J]. 张浩,仲向云,党永潮,邵飞,李莉,朱玉双. 断块油气田. 2018(01)
[5]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地层水特征与油藏聚集关系[J]. 李士祥,楚美娟,王腾飞,张文选,周新平. 中国石油勘探. 2017(05)
[6]长石溶蚀作用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为例[J]. 王永田,付兴亮,王一航,淡卫东,尤源.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15)
[7]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为例[J]. 刘长利,刘欣,张莉娜,陈贞龙,李吉君,王伟明,马锋. 石油实验地质. 2017(03)
[8]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陆相烃源岩中角质体组分新认识及生烃贡献[J]. 张明震,吉利明,杜宝霞,周世新,陈永欣. 石油学报. 2017(05)
[9]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评价[J]. 胡芸冰,屈红军,董阳阳,上官静雯. 非常规油气. 2017(01)
[10]华庆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研究[J]. 马淼,孙卫,刘登科,赵煜,王斌,张帆. 石油化工应用. 2016(10)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 庞军刚.西北大学 2010
[2]陕北地区蟠龙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 薛军民.西北大学 2009
[3]子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D]. 张晓莉.长安大学 2009
[4]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D]. 曹红霞.西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D]. 鱼博伟.西北大学 2017
[2]安塞地区长6、长4+5油层组沉积相及石油聚集规律研究[D]. 董文武.西北大学 2016
[3]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县延长组低渗储层精细评价研究[D]. 李海洲.西北大学 2014
[4]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屈家沟区块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层分布规律研究[D]. 李岩.西北大学 2013
[5]鄂尔多斯盆地白家岔沟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成岩作用[D]. 赵亮.西北大学 2013
[6]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藏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梁宇.西北大学 2011
[7]子长涧峪岔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 王敏.西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66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6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