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液相加氢改性生物质油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20:01
由生物质液化或裂解生成的生物质油不仅可以直接用于燃烧,而且可通过进一步加工改性为柴油或汽油用作动力燃料,此外还可以从中提取具有商业价值的化工产品。生物质油与碳氢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它的高含水量、高含氧量、高黏度、低热值等性质大大阻碍了其作为碳氢燃料的广泛使用。因此,生物质油的改性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生物质油中的酚类和醛类化合物,它们是生物质油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也是造成生物质油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是生物质油中极其不希望存在的组分。因此,本文着重于酚类和醛类化合物的转化研究。1、生物质油改性的核心是脱氧,而酚类是众多含氧化合物中含量较高的。第三章以苯酚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一种新的在Raney Ni和Nafion/SiO2的双重催化剂的作用下将苯酚液相原位加氢脱氧转化为环己烯和环己烷的方法。主要研究了苯酚液相原位加氢脱氧的具体路线,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用气质联用法对反应产物进行定性分析,用气相法对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以3.0g苯酚为标准,Nafion/Si02催化剂最佳Nafion负载量是13%,最佳反应温度是200℃,最佳H2O/MeOH比是20mL:15mL,最佳Ra...
【文章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质油的相关介绍
1.1.1 生物质油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生物质油的理化性质与成分分析
1.1.3 生物质油的改性方法
1.1.4 小结
1.2 生物质油酚类和醛类化合物的转化研究
1.2.1 酚类化合物的转化研究
1.2.2 醛类化合物的转化研究
1.3 生物质油的新型改性方法
1.3.1 原位加氢
1.3.2 转化为稳定含氧有机物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仪器
2.4 催化剂的制备
2.5 实验方法
2.6 分析方法
2.6.1 催化剂的表征
2.6.2 反应产物的分析
第3章 苯酚液相原位加氢脱氧反应的研究
3.1 催化剂的筛选
3.2 催化剂的表征
3.3 苯酚的脱氧反应路线
3.4 工艺条件对苯酚液相原位加氢脱氧反应的影响
2的Nafion负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3.4.1 固体酸催化剂Nafion/SiO2的Nafion负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3 醇水比对反应的影响
3.4.4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酚类、醛类液相原位加氢转化为稳定易燃氧化物的研究
4.1 三种模型化合物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1.1 苯酚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1.2 糠醛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1.3 香兰素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2 工艺条件对酚类、醛类液相原位加氢转化为稳定易燃氧化物反应的影响
4.2.1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2.2 醇水比对反应的影响
4.2.3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论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工作的不足
5.4 工作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球藻热裂解油催化加氢精制研究[J]. 仲卫成,郭庆杰,王许云,张亮. 燃料化学学报. 2013(05)
[2]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机理[J]. 马文超,陈娇娇,王铁军,陈冠益,马隆龙,张琦. 农业工程学报. 2013(09)
[3]生物油中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催化剂研究进展[J]. 王威燕,张小哲,杨运泉,杨彦松,彭会左,刘文英. 催化学报. 2012(02)
[4]Ni-Co-W-B非晶态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脱氧性能[J]. 王威燕,杨运泉,罗和安,彭会左,张小哲,胡韬. 催化学报. 2011(10)
[5]凹凸棒石黏土负载Ni催化裂解生物质焦油[J]. 刘海波,陈天虎,石莹,常冬寅,宋磊,张先龙. 硅酸盐学报. 2011(04)
[6]NiMoB/γ-Al-2O3催化生物油加氢提质[J]. 崔洪友,魏书芹,王景华,马成亮,禚淑萍,王丽红,易维明,李志合. 可再生能源. 2011(02)
[7]Pd-Ni/HZSM-5多相催化乙酸、乙醛一步加氢酯化研究[J]. 井强山,王建旭,彭缠曹,翁文静.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8]4种不同原料生物油的主要化学组分分析[J]. 何明明,景亮晶,李瑞,常建民,张立塔. 可再生能源. 2010(06)
[9]生物油的成分分析及物性测定[J]. 魁彦萍,曹晶,周赫,艾宁,姜洪涛,姬登祥.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10(05)
[10]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J]. 王锦江,常杰,范娟. 燃料化学学报. 2010(05)
博士论文
[1]生物油的分离与精制研究[D]. 熊万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2]生物质选择性热解液化的研究[D]. 陆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乙醛乙酸一步气相催化加氢酯化反应研究[D]. 彭缠曹.信阳师范学院 2010
本文编号:2979427
【文章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质油的相关介绍
1.1.1 生物质油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生物质油的理化性质与成分分析
1.1.3 生物质油的改性方法
1.1.4 小结
1.2 生物质油酚类和醛类化合物的转化研究
1.2.1 酚类化合物的转化研究
1.2.2 醛类化合物的转化研究
1.3 生物质油的新型改性方法
1.3.1 原位加氢
1.3.2 转化为稳定含氧有机物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仪器
2.4 催化剂的制备
2.5 实验方法
2.6 分析方法
2.6.1 催化剂的表征
2.6.2 反应产物的分析
第3章 苯酚液相原位加氢脱氧反应的研究
3.1 催化剂的筛选
3.2 催化剂的表征
3.3 苯酚的脱氧反应路线
3.4 工艺条件对苯酚液相原位加氢脱氧反应的影响
2的Nafion负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3.4.1 固体酸催化剂Nafion/SiO2的Nafion负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3 醇水比对反应的影响
3.4.4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酚类、醛类液相原位加氢转化为稳定易燃氧化物的研究
4.1 三种模型化合物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1.1 苯酚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1.2 糠醛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1.3 香兰素液相原位加氢反应的研究
4.2 工艺条件对酚类、醛类液相原位加氢转化为稳定易燃氧化物反应的影响
4.2.1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2.2 醇水比对反应的影响
4.2.3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论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工作的不足
5.4 工作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球藻热裂解油催化加氢精制研究[J]. 仲卫成,郭庆杰,王许云,张亮. 燃料化学学报. 2013(05)
[2]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机理[J]. 马文超,陈娇娇,王铁军,陈冠益,马隆龙,张琦. 农业工程学报. 2013(09)
[3]生物油中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催化剂研究进展[J]. 王威燕,张小哲,杨运泉,杨彦松,彭会左,刘文英. 催化学报. 2012(02)
[4]Ni-Co-W-B非晶态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脱氧性能[J]. 王威燕,杨运泉,罗和安,彭会左,张小哲,胡韬. 催化学报. 2011(10)
[5]凹凸棒石黏土负载Ni催化裂解生物质焦油[J]. 刘海波,陈天虎,石莹,常冬寅,宋磊,张先龙. 硅酸盐学报. 2011(04)
[6]NiMoB/γ-Al-2O3催化生物油加氢提质[J]. 崔洪友,魏书芹,王景华,马成亮,禚淑萍,王丽红,易维明,李志合. 可再生能源. 2011(02)
[7]Pd-Ni/HZSM-5多相催化乙酸、乙醛一步加氢酯化研究[J]. 井强山,王建旭,彭缠曹,翁文静.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8]4种不同原料生物油的主要化学组分分析[J]. 何明明,景亮晶,李瑞,常建民,张立塔. 可再生能源. 2010(06)
[9]生物油的成分分析及物性测定[J]. 魁彦萍,曹晶,周赫,艾宁,姜洪涛,姬登祥.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10(05)
[10]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J]. 王锦江,常杰,范娟. 燃料化学学报. 2010(05)
博士论文
[1]生物油的分离与精制研究[D]. 熊万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2]生物质选择性热解液化的研究[D]. 陆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乙醛乙酸一步气相催化加氢酯化反应研究[D]. 彭缠曹.信阳师范学院 2010
本文编号:2979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7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