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二氧化碳吞吐致密油藏的可动用性

发布时间:2021-01-15 21:33
  针对CO2吞吐致密油藏可动用性,文中通过CO2吞吐实验、CO2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吞吐轮次对原油动用程度影响较大,焖井时间为非敏感影响因素;CO2对微米级孔喉中原油的相对动用程度为76.30%~99.54%,亚微米级孔喉为25.29%~58.72%,纳米级孔喉为6.91%~33.52%;对于注CO2开发致密砂岩油藏,微米级孔喉和亚微米级孔喉是可动原油的主要贡献者,且储层越致密,亚微米级孔喉贡献可动原油比例越高。 

【文章来源】:断块油气田. 2020,27(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二氧化碳吞吐致密油藏的可动用性


吞吐轮次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流程图,流程,岩心,夹持器


第27卷第4期密度为0.8656g/cm3;锰水,模拟地层水中加入MnCl2,质量浓度为54g/L。实验仪器:Magnet2000核磁共振仪、高压压汞测试仪、ISCO精细柱塞计量泵、2.5cm直径岩心夹持器、全直径岩心夹持器、活塞中间容器、回压阀、手摇泵、计量管、恒温箱、真空泵、黏度计等。表1模拟地层水和标准盐水离子组成mg·L-1表2全直径岩心及天然岩心基本参数1.2全直径岩心CO2吞吐实验全直径岩心CO2吞吐实验方案如表3所示。其中,每组实验的衰竭压力不同,是为了保证注入相同PV数的CO2可以达到注入压力设计值。实验装置流程如图1所示。吞吐时,出口1利用回压阀进行压力控制,并在出口2连接缓冲装置。具体实验步骤为:1)将岩心烘干后称量其干重;2)将岩心抽真空后饱和标准盐水,称量其湿重,计算孔隙体积;3)将岩心放入全直径岩心夹持器中,通过水驱岩心测量渗透率;4)用配制好的模拟油在80℃下驱替岩心,计算含油饱和度;5)关闭全直径岩心夹持器出口2,继续注入模拟油,直至压力达到油藏原始地层压力(18MPa),关闭入口,老化岩心24h;6)通过回压阀将出口1压力设置为8MPa,打开出口1,进行弹性开采;7)“吞”阶段向岩心中注入CO2,将压力提升至设计值,关闭入口焖井,之后打开出口1进入“吐”阶段,采液时间为12h,重复4轮吞吐。表3全直径岩心CO2吞吐实验方案注:衰竭前压力18MPa,吞吐4轮次。图1吞吐实验装置流程示意1.3CO2

程度,压力


断块油气田2020年7月的溶解度提高,从而降低原油黏度;采液过程中生产压差的提高会析出更多的CO2,气体的膨胀作用把孔隙中的原油驱出,从而达到较好的开采效果。衰竭开采程度随注入压力升高而减小,是由于为了保证每组实验CO2注入量相同,注入压力高的实验其衰竭压力设计值也越高,生产压差减小导致了衰竭开采程度较低。在低于原始地层压力(18MPa)时,提高CO2注入压力对提高最终采出程度影响不大,每升高5MPa采出程度提高约1百分点;而高于原始地层压力时,提高CO2注入压力后最终采出程度变化明显。其中注入压力为30MPa时,油气界面消除,CO2与原油达到混相状态,最终采出程度最高,达到34.55%。表4不同注入压力下CO2吞吐采出程度2.1.2吞吐轮次如图2所示,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多,最终采出程度增大。其中,前2轮吞吐对最终采出程度的贡献最大,前2轮吞吐的最终采出程度可占总采出程度的43.52%~55.77%。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多,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单轮次采出程度差距缩小、采出程度增幅下降,在第4轮吞吐中采出程度只有2.72%~3.53%。这说明第3轮次吞吐后,再通过增加吞吐轮次来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已经不明显,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由此得出,大庆油田扶余致密储层CO2吞吐补充地层能量的最佳轮次为2~3轮。图2吞吐轮次对采出程度的影响2.1.3焖井时间如图3所示,3组实验的衰竭开采阶段采出程度相差不大。CO2吞吐开发致密油藏的效率由压力波传播前缘和CO2移动前缘的位置决定[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及展望[J]. 李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0(01)
[2]低渗油藏水驱后注CO2补充能量机理及方式优化[J]. 王智林,林波,葛永涛,姚富来,李晓南.  断块油气田. 2019(02)
[3]致密油藏水驱可动用性研究[J]. 周义博,刘卫东,孙灵辉,丛苏男,严玉忠,李阳.  断块油气田. 2019(02)
[4]渤海油田多轮次层内生成CO2调驱效果优化[J]. 杨寨,郑玉飞.  断块油气田. 2019(01)
[5]大庆致密油藏水驱可动用性研究[J]. 周义博,刘卫东,孙灵辉,丛苏男,李阳,严玉忠.  中国科技论文. 2018(21)
[6]致密油藏不同开发方式原油动用规律实验研究[J]. 潘伟义,郎东江,伦增珉,吕成远,赵淑霞,王海涛,赵清民.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6(06)
[7]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实验联合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J]. 公言杰,柳少波,赵孟军,谢红兵,刘可禹.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3)
[8]焖井时间对CO2吞吐开发低渗油藏影响机理研究[J]. 李爱芬,陈明强,宋浩鹏,吕前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07)
[9]核磁共振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的方法及应用[J]. 李爱芬,任晓霞,王桂娟,王永政,江凯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10]二氧化碳驱储集层堵塞机理实验分析[J]. 周拓,刘学伟,杨正明,李熙喆,王淑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04)



本文编号:2979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79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c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