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在致密砂岩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23:01
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已成为低渗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首先测定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在致密砂岩中的单相流动特征;然后采用非稳态法研究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水-油两相渗流规律;最后分析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单相流动表现为非达西流动,启动压力梯度普遍略高于水单相流;基质型-致密砂岩中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相渗曲线共渗区比水单相增宽5. 18%,两相流动区增加;裂缝型-致密砂岩中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相渗曲线呈"凸型",共渗区比水单相增宽10. 34%。含水率为40%时,转注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最好,采收率最高,裂缝的存在对其影响较小;裂缝存在时致密砂岩的最佳注入时机为0. 4 PV,比基质型-致密砂岩低0. 2 PV。
【文章来源】:现代化工. 2020,4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
其中,裂缝型-致密砂岩岩心通过巴西劈拉仪造缝,造缝前后岩心扫描图如图2所示。实验用水由实验室配制而成,用来模拟地层水,为CaCl2水型,总矿化度为89.4 g/L,其配方如表2所示。
实验用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由油田提供,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用注入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0.1%,水化稳定后,微球粒径主要集中在1.0~3.2μm,其中小于4μm的微球占82%。粒径分布图如图3所示。实验用仪器主要包括日本岛津平流泵(YZ-15型,其最小流速为0.001 m L/min)、手动泵以及压力传感器等。实验流程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纳米聚合物微球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水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英文)[J]. Jie WANG,Fu-jian ZHOU,Jun-jian LI,Kai YANG,Lu-feng ZHANG,Fan F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9(09)
[2]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J]. 杨玉伟,渠波,曹培涛,周俊. 钻采工艺. 2019(03)
[3]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制备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规律[J]. 李欣儒,张雷,张彦明,郑力军. 合成化学. 2019(06)
[4]非均质条件下聚合物微球/聚合物深部调驱实验研究[J]. 蒲万芬,赵帅,梅子来,杨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03)
[5]国内外三元复合驱各“元”驱油效果的研究进展[J]. 杨双春,张传盈,潘一,杨二龙,郭永成. 现代化工. 2017(01)
[6]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驱适应性分析及油藏筛选[J]. 贾玉琴,杨海恩,张涛,李俊峰,刘召.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7(01)
[7]微圆管中纳微米聚合物流动规律[J]. 朱维耀,朱晓阳,曹孟菁,张雪龄,于明旭. 科技导报. 2016(24)
[8]聚合物滞留特性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J]. 卢祥国,胡广斌,曹伟佳,苏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6(03)
[9]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实践[J]. 沈焕文,马学军,刘萍,王碧涛,曹丽,张鹏,陈弓启. 石油化工应用. 2016(02)
[10]聚合物微球粒径与岩芯孔喉的匹配关系研究[J]. 梁守成,吕鑫,梁丹,温鸿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博士论文
[1]含裂缝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调驱渗流规律研究[D]. 韩宏彦.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D]. 赵玉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聚合物微球在双管并联岩心中调驱效果研究[D]. 李维亮.东北石油大学 2016
[2]微球乳液性能测试及高温高压驱替实验[D]. 周志亮.长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01967
【文章来源】:现代化工. 2020,4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
其中,裂缝型-致密砂岩岩心通过巴西劈拉仪造缝,造缝前后岩心扫描图如图2所示。实验用水由实验室配制而成,用来模拟地层水,为CaCl2水型,总矿化度为89.4 g/L,其配方如表2所示。
实验用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由油田提供,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用注入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0.1%,水化稳定后,微球粒径主要集中在1.0~3.2μm,其中小于4μm的微球占82%。粒径分布图如图3所示。实验用仪器主要包括日本岛津平流泵(YZ-15型,其最小流速为0.001 m L/min)、手动泵以及压力传感器等。实验流程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纳米聚合物微球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水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英文)[J]. Jie WANG,Fu-jian ZHOU,Jun-jian LI,Kai YANG,Lu-feng ZHANG,Fan F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9(09)
[2]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J]. 杨玉伟,渠波,曹培涛,周俊. 钻采工艺. 2019(03)
[3]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制备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规律[J]. 李欣儒,张雷,张彦明,郑力军. 合成化学. 2019(06)
[4]非均质条件下聚合物微球/聚合物深部调驱实验研究[J]. 蒲万芬,赵帅,梅子来,杨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03)
[5]国内外三元复合驱各“元”驱油效果的研究进展[J]. 杨双春,张传盈,潘一,杨二龙,郭永成. 现代化工. 2017(01)
[6]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驱适应性分析及油藏筛选[J]. 贾玉琴,杨海恩,张涛,李俊峰,刘召.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7(01)
[7]微圆管中纳微米聚合物流动规律[J]. 朱维耀,朱晓阳,曹孟菁,张雪龄,于明旭. 科技导报. 2016(24)
[8]聚合物滞留特性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J]. 卢祥国,胡广斌,曹伟佳,苏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6(03)
[9]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实践[J]. 沈焕文,马学军,刘萍,王碧涛,曹丽,张鹏,陈弓启. 石油化工应用. 2016(02)
[10]聚合物微球粒径与岩芯孔喉的匹配关系研究[J]. 梁守成,吕鑫,梁丹,温鸿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博士论文
[1]含裂缝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调驱渗流规律研究[D]. 韩宏彦.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D]. 赵玉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聚合物微球在双管并联岩心中调驱效果研究[D]. 李维亮.东北石油大学 2016
[2]微球乳液性能测试及高温高压驱替实验[D]. 周志亮.长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01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00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