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30 21:11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3个长期旋回,分别对应茅一段、茅二段、茅三段。受上扬子地块北缘勉略古洋盆扩张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及地幔柱隆升产生的基底断裂控制,在北西西及北东方向产生构造分异,沉积基底自北向南呈幕式沉降,导致茅一段—茅三段沉积体系由碳酸盐台地逐渐演变为台地-斜坡-广海陆棚共存的特征。根据残余厚度恢复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古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地貌单元是在沉积地貌基础上继承性发展形成的。沉积相及古岩溶地貌对于油气储集具有重要意义,高能滩与溶丘组合、台缘斜坡与岩溶斜坡组合是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最优质的储集区带组合类型,将优质储集相带叠合古岩溶地貌,对这两类储集区带平面展布特征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将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勘探部署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图15表1参37 

【文章来源】: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48(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5 茅口组最有利储集区带综合预测图

柱状图,方案,柱状图,界面


该界面无论在以台地/台缘为代表的浅水相区,还是以陆棚为代表的深水相区均易于识别。该界面之下为栖霞组泥-亮晶生屑灰岩,界面之上突变为茅口组底部生屑泥晶灰岩,为典型的岩性岩相转换面。常规测井曲线表现为自然伽马由箱状低值开始大幅度正向漂移的起始位置,反映沉积能量开始由强变弱(见图2a)。元坝6井成像资料上可明显观察到该界面为一不整合面(见图2b),界面之下见溶蚀特征,发育溶沟、角砾等,而界面之上为成层状沉积(见图2c)。反映典型的基准面由下降至上升的转换过程。通过地震标定,该界面在浅水相区及深水相区均为一波峰反射特征(见图3)。图2 栖霞组/LSC1界面特征(GR—自然伽马;(35)t—声波时差)

界面图,栖霞,伽马,时差


栖霞组/LSC1界面特征(GR—自然伽马;(35)t—声波时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mapping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ight sandstone strata: A case study from central Sichuan Basin,China[J]. Yuan Zhong,Lu Zho,Xiucheng Tan,Chengbo Lian,Hong Liu,Jijia Liao,Guang Hu,Mingjie Liu,Jian Cao.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7(05)
[2]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勘探[J]. 陈宗清.  中国石油勘探. 2007(05)
[3]川西南下二叠阳新统白云岩成因探讨[J]. 陈明启.  沉积学报. 1989(02)



本文编号:3009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009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