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基于动阻力分析的不同压力环境下圈闭含油性预测方法——以东营凹陷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13 09:08
  针对东营凹陷成藏压力环境复杂和不同压力环境下成藏动、阻力存在差异的情况,在分析不同成藏压力环境下成藏动、阻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动力学分析的不同压力环境下圈闭含油性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梁75—梁76地区沙四段滩坝砂油气成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超压环境下,在生烃超压作用下,有效孔隙度>10%的储层含油饱和度>50%,具有大面积成藏的特点;压力过渡环境下,梁75—梁76地区的西部剩余压力差较大,是油气的有利指向区;常压环境下,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具有高点汇聚,高孔富集的特点。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动阻力分析的不同压力环境下圈闭含油性预测方法——以东营凹陷为例


东营凹陷构造单元及压力环境划分

关系图,突破压力,砂孔,利津


超压环境:梁75—梁76区块主要位于东营凹陷利津洼陷的超压区,在沙四上亚段时期东营凹陷发育了一套优质烃源岩,之下发育了大面积的滩坝砂岩[16-17],烃源岩与滩坝砂储层大范围叠置和互层,源岩生烃超压近源充注,源岩与储层叠合部位最容易富集油气[18]。依据研究区13口井滩坝砂岩储层的压汞资料数据建立了利津洼陷滩坝砂孔隙度与储层突破压力、中值压力的关系模板(图2、图3)。可以看出,储层的物性越好(孔隙度越大),流体进入储层的突破压力、中值压力越小,越有利于油气成藏。利用该地区的物性、试油、压汞等资料,运用分布函数曲线法、束缚水饱和度法求取梁75—梁76区块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为10%[19]。从图2、图3可知,研究区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10%对应的突破压力约1.5 MPa,中值压力约6.5 MPa。图3 利津洼陷滩坝砂孔隙度与中值压力关系图版

关系图,砂孔,利津,洼陷


图2 利津洼陷滩坝砂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图版盆地超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欠压实和生烃作用是大规模超压产生的主要因素[20-22]。从梁75—梁76区块计算的烃源岩生烃增压值来看(表1),该地区的生烃增压值远大于有效储层(孔隙度=10%)的突破压力(1.5 MPa),大于有效储层的中值压力(6.5 MPa)。因此,在有效孔隙度>10%的超压区,含油饱和度都应大于50%,超压区具有大面积成藏的特点。为证实这种预测方法的可靠性,通过研究区梁752井进汞饱和度和成藏动力分析,对梁752井埋深3 585 m处、孔隙度11.95%的砂岩含油性进行预测(图4、表2)。从预测结果看,该处预测含油饱和度为68%,实际解释的含油饱和度为66.95%,两者的误差非常小,精度非常高,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超压环境油气大面积成藏的特点有效指导了东营凹陷超压区滩坝砂岩的规模勘探,“十一五”以来,在超压区域有效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在利津洼陷西部超压区先后部署的梁755、梁760、利673、利674等11口探井均取得成功,并于2011年底整体上报利津洼陷西部超压区梁75—梁76区块沙四上亚段滩坝砂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8 464×104 t,成为自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以来,胜利油田一次性上报岩性油藏储量最大的区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营凹陷超压结构及控制因素[J]. 邱贻博.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3)
[2]东营、沾化凹陷压力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邱贻博,王永诗,高永进,贾光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3]东营凹陷压力系统与油气成藏[J]. 邱贻博.  特种油气藏. 2015(03)
[4]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古近系压力特征及成因机制[J]. 刘华,蒋有录,谷国翠,刘雅利,卢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5]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J]. 罗晓容,孙盈,汪立群,肖安成,马立协,张晓宝,王兆明,宋成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02)
[6]济阳坳陷古近系超高压成因探讨[J]. 包友书,张林晔,李钜源,张守春,张蕾,王宇蓉.  新疆石油地质. 2012(01)
[7]断陷湖盆滩坝砂体成因与成藏:以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为例[J]. 王永诗,刘惠民,高永进,田美荣,唐东.  地学前缘. 2012(01)
[8]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J]. 杨磊,綦耀光,孙志信,任旭虎,刘新福.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6)
[9]东营凹陷南坡成藏期油气运移动力与阻力耦合关系:以金8—滨188剖面为例[J]. 高永进,王永诗,于永利,姜振学,田苗,渠冬芳,李晓蕾.  现代地质. 2010(06)
[10]“动力圈闭”——低渗透致密储层中油气充注成藏的主要作用[J]. 李明诚,李剑.  石油学报. 2010(05)



本文编号:3135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35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3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