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对页岩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3 09:27
  不同类型裂缝对页岩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不同,因而在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研究时,需要进行分类评价和预测。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FMI成像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不同类型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富集与保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天然裂缝在地质成因上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及异常高压裂缝3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层内张开裂缝、穿层剪切裂缝及顺层剪切裂缝;成岩裂缝包括页理缝和收缩裂缝。研究区以构造裂缝和页理缝为主,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度及脆性矿物含量等因素的控制;页理缝主要受页理发育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异常流体压力、有机质含量及其热演化程度的控制。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影响明显不同,其中层内张开裂缝和页理缝在页岩层内发育,裂缝规模小,为页岩气富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穿层剪切裂缝和顺层剪切裂缝发育规模大,主要影响页岩气的保存条件;收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的发育程度低,有效性差,对页岩气的影响较小。 

【文章来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41(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对页岩气的影响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构造特征(a)及研究区位置(b)(据文献[27]修改)

剖面图,页岩,五峰,裂缝


收缩裂缝是指泥页岩在成岩早期或成岩过程中,由于热收缩作用、干燥作用、脱水作用、矿物相变作用等造成的岩石收缩体积减小而形成的裂缝[29]。此类裂缝规模小,延伸短,方向性不明显;纵向上呈“V”形分布,裂缝形成后多被后期沉积物充填。2.3 异常高压裂缝

密度图,页岩,五峰,构造裂缝


有机质含量及其热演化程度对页岩构造裂缝、页理缝以及异常高压裂缝的发育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页岩中硅质含量较高,硅质来源主要为生物成因硅[35-36],石英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图7),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石英含量随之增大。因此富有机质页岩通常具有较高的石英含量,页岩的脆性大、构造裂缝发育(图8)。此外,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烃类,这些烃类在封闭的页岩体系中难以排出很容易形成异常流体压力,并且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升高,有机质由生油阶段逐渐演变为生气阶段,生烃增压效果更为显著[37]。因此在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的页岩中页理缝和异常高压裂缝较为发育。研究区页岩热演化程度较高,Ro介于2%~3.5%,已经进入油气生成的后期阶段;其中燕山晚期为研究区的主要生气阶段[38],此时的生烃量远高于排烃量,形成的异常流体压力有利于研究区页理缝和异常高压裂缝的形成。图7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JY11-4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虑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压裂液滤失研究[J]. 游先勇,赵金洲,李勇明,许文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2)
[2]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储层微裂缝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J]. 汪虎,何治亮,张永贵,苏坤,王濡岳,赵聪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1)
[3]中国南方海相与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对比——以黔北岑巩地区下寒武统为例[J]. 王濡岳,胡宗全,刘敬寿,王兴华,龚大建,杨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4)
[4]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J]. 王超,张柏桥,舒志国,陆永潮,陆亚秋,包汉勇,李争,刘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3)
[5]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观音桥段成因分析及其对页岩气开发的意义[J]. 张柏桥,孟志勇,刘莉,李凯,刘超,舒志恒.  石油实验地质. 2018(01)
[6]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储层压力预测及高压形成机制分析[J]. 陈亚琳,郁飞,罗兵,邹贤军.  石油实验地质. 2018(01)
[7]基于Lattice Boltzmann方法的页岩张性裂缝渗流特征研究[J]. 曲冠政,周德胜,彭娇,Randy Doyle Hazlett,Siwei Wu.  特种油气藏. 2018(01)
[8]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岩石相标定方法与应用[J]. 彭勇民,龙胜祥,胡宗全,杜伟,顾志翔,方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6)
[9]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及对产能的影响[J]. 郭旭升,胡东风,魏祥峰,李宇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6)
[10]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含气性的影响[J]. 孙健,罗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6)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D]. 蒲泊伶.中国石油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35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35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c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