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斜坡中部槐树区长6~2沉积相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发布时间:2017-04-20 18:13
本文关键词:陕北斜坡中部槐树区长6~2沉积相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属于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槐树区,长62油层亚组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层位。本文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指导,在收集大量地质、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和储层特征的研究,对研究区进行了沉积相类型识别,分析了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试油资料等,最终总结出陕北斜坡中部槐树区长6~2沉积相与油气富集关系。利用研究区主要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和地层等厚等原则,按传统划分方案,将研究区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2、长6~3和长6~4四个亚层段,并在研究区建立了多条纵横方向连井骨架剖面网络进行了地层对比研究。长6油层组的构造背景为西倾单斜,发育小型成排呈带的鼻状隆起构造。长6~2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相互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岩性以浅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特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综合分析认为,生油中心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油气以近源富集为主。沉积微相控制着有利储层的展布,有利储层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砂岩发育、物性较好的主河道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本区鼻隆构造对区内油气富集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陕北斜坡中部 长6~2 沉积相 油气富集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开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题目来源)8-11
- 1.1.1 选题目的和意义8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1.3 题目来源11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11-13
- 1.2.1 研究内容11
- 1.2.2 技术路线11-12
- 1.2.3 创新点12-13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13-23
- 2.1 区域构造背景13
- 2.2 地理位置13-14
- 2.3 地层与构造特征14-23
- 2.3.1 地层划分对比14-20
- 2.3.2 地层、构造特征20-23
-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23-37
- 3.1 沉积相演化特征23-24
- 3.2 沉积相划分标志24-29
- 3.2.1 岩性及颜色24-25
- 3.2.2 结构特征25
- 3.2.3 沉积构造特征25-26
- 3.2.4 粒度分析26-28
- 3.2.5 测井特征28-29
- 3.3 沉积相划分方案29-30
- 3.4 研究区长6沉积相特征30
- 3.4.1 水下分流河道30
- 3.4.2 分流间湾30
- 3.4.3 河口砂坝30
- 3.4.4 远砂坝30
- 3.5 单井相分析30-32
- 3.5.1 S2603井单井相分析31-32
- 3.5.2 S2607井单井相分析32
- 3.6 沉积相剖面分析32-37
- 第四章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37-42
- 4.1 长 6~(2-3)沉积相展布规律37-38
- 4.2 长 6~(2-2)沉积相展布规律38-40
- 4.3 长 6~(2-1)沉积相展布规律40-42
- 第五章 沉积相与油气富集关系42-72
- 5.1 油藏分布特征42-51
- 5.1.1 储层有效厚度确定42-44
- 5.1.2 有效厚度分布特征44-51
- 5.2 储层特征51-61
- 5.2.1 储层岩石学特征51-52
- 5.2.2 成岩作用52-54
- 5.2.3 储集层的物性特征54-56
- 5.2.4 孔隙空间和孔隙类型56-58
- 5.2.5 压汞分析孔隙结构特征58-60
- 5.2.6 储层敏感性评价60-61
- 5.3 油气富集规律61-72
- 5.3.1 烃源岩与油气富集的关系61-62
- 5.3.2 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62-64
- 5.3.3 沉积相、砂体与油气富集的关系64-68
- 5.3.4 物性与油气富集的关系68-72
- 结论72-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77
本文关键词:陕北斜坡中部槐树区长6~2沉积相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