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盆地吉兰泰地区地震地层划分及地震相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11:40
吉兰泰地区位于河套盆地西南部临河坳陷内,下白垩统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目前区内仅有3口钻井,其中松探1井发现了原油显示。伴随着盆地进入第三次勘探阶段,对于研究区下白垩统地层划分、沉积相、生烃和勘探潜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吉兰泰地区岩性、古生物、沉积旋回和制作松探1井、松探2井与吉参1井地震合成记录等将下白垩统固阳组划分为三段,识别出固阳组底、固三段顶、临河组顶/底多个不整合面,建立了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框架。对比鄂尔多斯盆地、巴彦浩特盆地及银额盆地白垩系,其与相邻盆地白垩系具有等时对比意义。通过分析松探1井、松探2井及吉参1井的测井曲线特征,结合前文分析沉积特征,进行了三口井的单井固阳组沉积相的划分。固二段、固三段为旱地扇沉积,固一段为滨浅湖-半深湖沉积。固一段发育两套暗色泥岩,含有大量方解石、白云石颗粒,测井显示为高伽马、高密度及低声波时差。固三段在部分剖面中表现为朝断层加厚的楔状体,ZK500钻孔钻遇楔状体,其为一套近源粗粒沉积物。盆地西北部发育一高航磁异常体,其在固三段沉积末隆升导致了固三段断陷向固二段坳陷的构造样式的转变,固二段及其以后沉积厚度朝断层方向减薄。由于固一段暗色...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套盆地勘探研究现状
1.2.2 地震相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概况
2.2 盆地构造分区及构造演化
2.3 石油地质条件
2.3.1 烃源岩发育特征
2.3.2 储盖组合发育特征
第三章 固阳组层位划分标定与构造特征
3.1 钻井地层划分对比
3.2 合成记录与层位标定
3.3 研究区地震不整合分析
3.3.1 固阳组底面不整合与基底反射特征
3.3.2 固三段顶面削截上超不整合
3.3.3 临河组底面上超不整合
3.3.4 临河组顶面上超不整合
3.4 吉兰泰构造特征及与相邻盆地对比
3.4.1 固阳组各段界面深度图
3.4.2 断裂特征与构造分区
3.4.3 下白垩统与相邻盆地的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固阳组沉积特征及烃源岩参数分析
4.1 固二-三段沉积特征分析
4.1.1 颜色特征
4.1.2 结构构造特征
4.1.3 成分特征
4.1.4 粒度统计特征
4.2 固二、三段的旱地扇模式
4.3 固一段两期湖相暗色泥岩沉积特征
4.3.1 固一段下部湖相暗色泥岩
4.3.2 固一段中部湖相暗色泥岩
4.4 单井沉积相划分
4.5 暗色泥岩热解及油源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固阳组地震相分析与有利区预测探讨
5.1 固阳组砂、泥岩波阻抗分析
5.1.1 固一段波阻抗分析
5.1.2 固二-三段波阻抗分析
5.2 正演、反演研究
5.2.1 暗色泥岩正演模拟
5.2.2 松探2井固一段下部灰岩正演模拟
5.2.3 固三段楔状体正演和反演
5.3 研究区剖面地震相类型
5.3.1 暗色泥岩连续中-强振幅地震相
5.3.2 灰岩层较连续中振幅地震相
5.3.3 楔状体杂乱-空白反射地震相
5.3.4 楔状体亚平行弱振幅地震相
5.4 研究区平面地震相类型及沉积相
5.4.1 固一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5.4.2 固二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5.4.3 固三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5.5 有利区预测探讨
5.5.1 烃源岩厚度图制作
5.5.2 研究区有利勘探区简析
5.6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50ka以来内蒙古河套古大湖沉积物粒度记录的湖泊水位变化[J]. 杨星辰,叶培盛,蔡茂堂,常鹏渊,游报捷,李成路,叶梦旎,蔡惠慧. 地质通报. 2017(06)
[2]地震地貌学的发展及应用前景[J]. 王治国,尹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02)
[3]河套盆地及其邻近地域的地壳结构与深层动力学过程[J]. 张永谦,滕吉文,王谦身,胡国泽,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4]自旋回-异旋回控制的扇三角洲相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模式[J]. 史长林,纪友亮,刘灵童,姚为英.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3)
[5]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晚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J]. 李莎,高琴琴,张翼翼,屈海英,王曼艳,万晓樵.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3(01)
[6]基于地震纹理属性和模糊聚类划分地震相[J]. 胡英,陈辉,贺振华,黄德济,文晓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01)
[7]中国白垩纪植物群与生物地层学[J]. 邓胜徽,卢远征,樊茹,李鑫,方琳浩,刘璐. 地层学杂志. 2012(02)
[8]河道纹理属性分析中的灰度共生矩阵参数研究[J]. 王治国,尹成,雷小兰,古发明,吴晓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01)
[9]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渤海海域的应用[J]. 赖维成,宋章强,周心怀,李建平,滕玉波,沈章洪. 现代地质. 2009(05)
[10]国外地震相划分技术研究新进展[J]. 朱剑兵,赵培坤.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03)
硕士论文
[1]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临河组岩性、岩相及生储盖特征[D]. 胡立.西北大学 2017
[2]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 张昊祉.西安石油大学 2015
[3]河套盆地呼和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 何康宁.西安石油大学 2015
[4]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进行沉积相研究[D]. 杨玉峰.长江大学 2015
[5]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纹理属性的研究以及沉积相划分[D]. 吴昊.长江大学 2015
[6]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北部构造研究[D]. 杨超.成都理工大学 2013
[7]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沉积相特征研究[D]. 王艳琴.成都理工大学 2012
[8]歧口凹陷主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 史双双.中国地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22306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套盆地勘探研究现状
1.2.2 地震相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概况
2.2 盆地构造分区及构造演化
2.3 石油地质条件
2.3.1 烃源岩发育特征
2.3.2 储盖组合发育特征
第三章 固阳组层位划分标定与构造特征
3.1 钻井地层划分对比
3.2 合成记录与层位标定
3.3 研究区地震不整合分析
3.3.1 固阳组底面不整合与基底反射特征
3.3.2 固三段顶面削截上超不整合
3.3.3 临河组底面上超不整合
3.3.4 临河组顶面上超不整合
3.4 吉兰泰构造特征及与相邻盆地对比
3.4.1 固阳组各段界面深度图
3.4.2 断裂特征与构造分区
3.4.3 下白垩统与相邻盆地的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固阳组沉积特征及烃源岩参数分析
4.1 固二-三段沉积特征分析
4.1.1 颜色特征
4.1.2 结构构造特征
4.1.3 成分特征
4.1.4 粒度统计特征
4.2 固二、三段的旱地扇模式
4.3 固一段两期湖相暗色泥岩沉积特征
4.3.1 固一段下部湖相暗色泥岩
4.3.2 固一段中部湖相暗色泥岩
4.4 单井沉积相划分
4.5 暗色泥岩热解及油源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固阳组地震相分析与有利区预测探讨
5.1 固阳组砂、泥岩波阻抗分析
5.1.1 固一段波阻抗分析
5.1.2 固二-三段波阻抗分析
5.2 正演、反演研究
5.2.1 暗色泥岩正演模拟
5.2.2 松探2井固一段下部灰岩正演模拟
5.2.3 固三段楔状体正演和反演
5.3 研究区剖面地震相类型
5.3.1 暗色泥岩连续中-强振幅地震相
5.3.2 灰岩层较连续中振幅地震相
5.3.3 楔状体杂乱-空白反射地震相
5.3.4 楔状体亚平行弱振幅地震相
5.4 研究区平面地震相类型及沉积相
5.4.1 固一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5.4.2 固二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5.4.3 固三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5.5 有利区预测探讨
5.5.1 烃源岩厚度图制作
5.5.2 研究区有利勘探区简析
5.6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50ka以来内蒙古河套古大湖沉积物粒度记录的湖泊水位变化[J]. 杨星辰,叶培盛,蔡茂堂,常鹏渊,游报捷,李成路,叶梦旎,蔡惠慧. 地质通报. 2017(06)
[2]地震地貌学的发展及应用前景[J]. 王治国,尹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02)
[3]河套盆地及其邻近地域的地壳结构与深层动力学过程[J]. 张永谦,滕吉文,王谦身,胡国泽,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4]自旋回-异旋回控制的扇三角洲相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模式[J]. 史长林,纪友亮,刘灵童,姚为英.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3)
[5]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晚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J]. 李莎,高琴琴,张翼翼,屈海英,王曼艳,万晓樵.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3(01)
[6]基于地震纹理属性和模糊聚类划分地震相[J]. 胡英,陈辉,贺振华,黄德济,文晓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01)
[7]中国白垩纪植物群与生物地层学[J]. 邓胜徽,卢远征,樊茹,李鑫,方琳浩,刘璐. 地层学杂志. 2012(02)
[8]河道纹理属性分析中的灰度共生矩阵参数研究[J]. 王治国,尹成,雷小兰,古发明,吴晓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01)
[9]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渤海海域的应用[J]. 赖维成,宋章强,周心怀,李建平,滕玉波,沈章洪. 现代地质. 2009(05)
[10]国外地震相划分技术研究新进展[J]. 朱剑兵,赵培坤.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03)
硕士论文
[1]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临河组岩性、岩相及生储盖特征[D]. 胡立.西北大学 2017
[2]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 张昊祉.西安石油大学 2015
[3]河套盆地呼和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 何康宁.西安石油大学 2015
[4]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进行沉积相研究[D]. 杨玉峰.长江大学 2015
[5]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纹理属性的研究以及沉积相划分[D]. 吴昊.长江大学 2015
[6]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北部构造研究[D]. 杨超.成都理工大学 2013
[7]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沉积相特征研究[D]. 王艳琴.成都理工大学 2012
[8]歧口凹陷主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 史双双.中国地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22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2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