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沉积响应
发布时间:2021-06-12 03:15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缘最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盆内沉积演化与周缘山体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柴北缘西段位于南祁连山前柴北缘的西段,区内山体主要有赛什腾山和小赛什腾山。多年来,尽管在这个地区开展了很多石油地质的工作和研究,但由于受盆地复杂的结构和构造影响,构造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赋存规律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落实柴北缘西段山体隆升时限、盆内沉积演化历史、及二者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和热史模拟方法,在调研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期次进行了划分,以及结合区域性的沉积和构造变形记录探讨了柴北缘西段主要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初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小赛什腾山前中生代变质岩和火成岩5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试,样品的冷却年龄依次为27.4±2.0Ma,29.0±2.0Ma,32.2±2.3Ma,32.8±2.0Ma,34.5±2.4Ma。5个样品的冷却年龄相差不大,全部在渐新世范畴内。对其中两个样品进行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得出,柴北缘西段至少...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位置图
图 2 正常沉积地层退火带模式图(据 Wagner, 1992 修改是研究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的重要手段,温度和时径迹退火动力学模型研究比较成熟,研究者先后提使用。相反,锆石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模型目前还质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现间的关系,并构建了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型、统计模型等,目前最为成熟的退火模型是多元火模型的建立是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的一项重要有不同的退火行为,在热史重建过程中先应对磷灰两种方法对磷灰石加以分类:(1)Green 等(1986行分类,采用正演模拟和蒙特卡罗随机取样反演方
图 3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直方图注:数据引自 Sobel et al.,2001;Jolivet et al.,2001;陈正岳等,2001;王瑜等,2002;陈正岳2006;王国灿等,2007;拜永山等,2008;彭杨宏,2009;王岸等 2010;Zheng et al.,2010;华等,2011;万景林等,2011;Duvall et al.,2013;孙岳等,2014;Liu et al.,20173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隆升过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北缘西段新生代弧形构造带演化历史及成藏过程[J]. 马新民,刘池阳,罗金海,陈大友,张建魁. 地质与勘探. 2016(02)
[2]小赛什腾山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 陈世悦,张跃,孙娇鹏,彭渊,马帅,邵鹏程,刘金. 矿物学报. 2016(01)
[3]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演化[J]. 贾艳艳,邢学军,孙国强,史基安,刘士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12)
[4]柴西北地区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阿尔金山早新生代隆升事件[J]. 王亚东,郑建京,孙国强,郑有伟,刘兴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05)
[5]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J]. 李俊武,代廷勇,李凤杰,杨承锦,杨豫川. 沉积学报. 2015(04)
[6]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湖盆咸化特征及沉积响应[J]. 陈能贵,王艳清,徐峰,杨体源,夏志远. 古地理学报. 2015(03)
[7]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新近系物源分析[J]. 李俊武,杨承锦,李凤杰,吴永良,代廷勇. 古地理学报. 2015(02)
[8]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新近系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J]. 孔红喜,赵健,侯泽生,司丹,翟志伟,马进业,申玉山. 古地理学报. 2015(01)
[9]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J]. 林洪,李凤杰,李磊,杨豫川,李俊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4)
[10]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J]. 孙岳,陈正乐,陈柏林,韩凤彬,周永贵,郝瑞祥,李松彬. 地球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D]. 夏国清.成都理工大学 2012
[2]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 陈迎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3]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精细磁性地层学与沉积对构造的响应[D]. 孟庆泉.兰州大学 2008
[4]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D]. 吴光大.吉林大学 2007
[5]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模拟[D]. 张西娟.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
[6]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汤济广.中国地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D]. 胡旭.成都理工大学 2013
[2]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耦合机制: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D]. 李生喜.兰州大学 2010
[3]柴北缘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D]. 潘国强.大庆石油学院 2010
[4]柴达木盆地北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意义[D]. 彭杨宏.兰州大学 2009
[5]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热年代学与构造演化[D]. 蒋荣宝.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6]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原型盆地类型研究[D]. 孙国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004
本文编号:3225835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位置图
图 2 正常沉积地层退火带模式图(据 Wagner, 1992 修改是研究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的重要手段,温度和时径迹退火动力学模型研究比较成熟,研究者先后提使用。相反,锆石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模型目前还质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现间的关系,并构建了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型、统计模型等,目前最为成熟的退火模型是多元火模型的建立是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的一项重要有不同的退火行为,在热史重建过程中先应对磷灰两种方法对磷灰石加以分类:(1)Green 等(1986行分类,采用正演模拟和蒙特卡罗随机取样反演方
图 3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直方图注:数据引自 Sobel et al.,2001;Jolivet et al.,2001;陈正岳等,2001;王瑜等,2002;陈正岳2006;王国灿等,2007;拜永山等,2008;彭杨宏,2009;王岸等 2010;Zheng et al.,2010;华等,2011;万景林等,2011;Duvall et al.,2013;孙岳等,2014;Liu et al.,20173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隆升过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北缘西段新生代弧形构造带演化历史及成藏过程[J]. 马新民,刘池阳,罗金海,陈大友,张建魁. 地质与勘探. 2016(02)
[2]小赛什腾山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 陈世悦,张跃,孙娇鹏,彭渊,马帅,邵鹏程,刘金. 矿物学报. 2016(01)
[3]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演化[J]. 贾艳艳,邢学军,孙国强,史基安,刘士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12)
[4]柴西北地区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阿尔金山早新生代隆升事件[J]. 王亚东,郑建京,孙国强,郑有伟,刘兴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05)
[5]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J]. 李俊武,代廷勇,李凤杰,杨承锦,杨豫川. 沉积学报. 2015(04)
[6]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湖盆咸化特征及沉积响应[J]. 陈能贵,王艳清,徐峰,杨体源,夏志远. 古地理学报. 2015(03)
[7]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新近系物源分析[J]. 李俊武,杨承锦,李凤杰,吴永良,代廷勇. 古地理学报. 2015(02)
[8]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新近系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J]. 孔红喜,赵健,侯泽生,司丹,翟志伟,马进业,申玉山. 古地理学报. 2015(01)
[9]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J]. 林洪,李凤杰,李磊,杨豫川,李俊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4)
[10]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J]. 孙岳,陈正乐,陈柏林,韩凤彬,周永贵,郝瑞祥,李松彬. 地球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D]. 夏国清.成都理工大学 2012
[2]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 陈迎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3]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精细磁性地层学与沉积对构造的响应[D]. 孟庆泉.兰州大学 2008
[4]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D]. 吴光大.吉林大学 2007
[5]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模拟[D]. 张西娟.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
[6]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汤济广.中国地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D]. 胡旭.成都理工大学 2013
[2]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耦合机制: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D]. 李生喜.兰州大学 2010
[3]柴北缘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D]. 潘国强.大庆石油学院 2010
[4]柴达木盆地北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意义[D]. 彭杨宏.兰州大学 2009
[5]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热年代学与构造演化[D]. 蒋荣宝.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6]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原型盆地类型研究[D]. 孙国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004
本文编号:3225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2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