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旬宜区块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7-06 11:30
对鄂尔多斯南部旬宜区块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系统性地分层系、分岩性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区块内已有钻井岩心、岩屑、化验分析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对区块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干酪根,成熟度总体上呈高熟-过熟,多数已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太原组-山西组均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同时,将碳质泥岩也纳入评价范畴,评价结果表明碳质泥岩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本区的勘探潜力,丰富了整个盆地南部的烃源岩评价理论,对本区天然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西北地质. 2020,53(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旬宜区块地理位置图
区内2口探井钻遇煤层厚度分别为5 m、6.3m。从整个鄂尔多斯南部来看煤岩东部较西部发育,东部黄龙—宜川地区煤层达到10m以上,西部彬县—泾川—镇原一带煤层小于6m,区内煤层厚度为4~8m,推测区内东部地区大于6m为区内煤层较厚区域(图2)。1.2 碳质泥岩
本次研究对区内已钻至古生界的2口预探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取样、室内化验分析及系统评价工作。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均在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完成,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采用红外碳硫仪LECOCS-230,岩石热解分析使用仪器为油气评价工作站OGEⅡ,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采用气相色谱仪,测试条件为毛细柱:SE-54,检测器为MSD。2.1 有机质丰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天然气富集关系——以高桥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为例[J]. 张添锦,王云. 西北地质. 2017(02)
[2]陕北斜坡东部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李浩,任战利,陈西泮,陈玉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3]延长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J]. 李浩,任战利,高海仁,郭德运,林进,李云,李成福,白宁. 天然气工业. 2015(04)
[4]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形势与发展前景[J]. 付金华,魏新善,任军峰,周焕顺. 石油学报. 2006(06)
[5]太康隆起和周口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高建平,周立发,徐艳萍,党胜国,解东宁. 西北地质. 2006(03)
[6]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战略研讨[J]. 王道富,杨华,付金华. 天然气工业. 2005(04)
[7]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J]. 陈建平,赵长毅,何忠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01)
[8]含煤地层中石油的生成、运移和生油潜力评价[J]. 黄第藩,熊传武. 勘探家. 1996(02)
本文编号:3268159
【文章来源】:西北地质. 2020,53(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旬宜区块地理位置图
区内2口探井钻遇煤层厚度分别为5 m、6.3m。从整个鄂尔多斯南部来看煤岩东部较西部发育,东部黄龙—宜川地区煤层达到10m以上,西部彬县—泾川—镇原一带煤层小于6m,区内煤层厚度为4~8m,推测区内东部地区大于6m为区内煤层较厚区域(图2)。1.2 碳质泥岩
本次研究对区内已钻至古生界的2口预探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取样、室内化验分析及系统评价工作。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均在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完成,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采用红外碳硫仪LECOCS-230,岩石热解分析使用仪器为油气评价工作站OGEⅡ,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采用气相色谱仪,测试条件为毛细柱:SE-54,检测器为MSD。2.1 有机质丰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天然气富集关系——以高桥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为例[J]. 张添锦,王云. 西北地质. 2017(02)
[2]陕北斜坡东部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李浩,任战利,陈西泮,陈玉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3]延长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J]. 李浩,任战利,高海仁,郭德运,林进,李云,李成福,白宁. 天然气工业. 2015(04)
[4]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形势与发展前景[J]. 付金华,魏新善,任军峰,周焕顺. 石油学报. 2006(06)
[5]太康隆起和周口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高建平,周立发,徐艳萍,党胜国,解东宁. 西北地质. 2006(03)
[6]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战略研讨[J]. 王道富,杨华,付金华. 天然气工业. 2005(04)
[7]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J]. 陈建平,赵长毅,何忠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01)
[8]含煤地层中石油的生成、运移和生油潜力评价[J]. 黄第藩,熊传武. 勘探家. 1996(02)
本文编号:3268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6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