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油田YW区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技术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志丹油田YW区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技术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YW区地处陕西省志丹县境内,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西部,主力储产层系为长6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为低孔特低渗储层。本区注水开发以来,层内、层间及平面矛盾日益突出,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大,剩余油含量高,为此开展该区地质特征再认识和开发效果评价的详细研究,进而提出了技术对策,对油田调整挖潜、稳产增产及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大量钻井、录井、测井、实验、注采、测试、动态监测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原理、储层地质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及方法,对YW区长6油藏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演化特征及油藏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长6油层组的四个油层亚组(长64、长63、长62和长61)油气显示普遍,根据沉积旋回组合及开发生产实际,可进一步将长61和长62亚油组细分为长62-3、长62-2、长62-1、长61-3、长61-2和长61-1六个小层,其中长61-1、长61-3和长62-1为储产主力层;区内局部发育小型鼻状构造;沉积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微相;岩石类型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9%,渗透率为0.96×10-3μm2,孔渗性较差,喉道类型为微细喉道,为低孔超低渗储层;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无气顶、边、底水,驱动类型为典型的弹性—溶解气驱。在地质特征再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动态特征、井网形式及密度、单井配产配注、注采对应关系、储量动用等方面对开发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合理的油水井数比为3.2,井网形式为反九点法,目前井网局部不完善;合理的井网密度为15.9口/km2,井排距为450×150m;单井合理日产能1.74t,日注水量为11m3,注采比为1.3,采油速度为1.15%;合理地层压力14.8~18.8 MPa,油井井底流压为3~5MPa水井井底合理压力为26.4MPa~28.1MPa;油、水井油层均较发育且连通性好,但实际注采对应性较差;储量动用程度整体较高,平均达90%,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较差,平均为50%,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中等,为74.8%;油藏目前存水率高,平均为77%,注水利用率也高,为80%以上,但因注采不对应导致水驱效果差。通过以上详细分析,总结出了区内的主要开发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调层、井网完善和措施增产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志丹油田YW区 长6油藏 小层 开发效果 技术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2.1 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9
- 1.2.2 国内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9-10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0-12
- 1.3.1 研究内容10-11
- 1.3.2 研究方法11-12
- 1.3.3 技术路线12
-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12-13
- 第二章 储层地质特征再认识13-66
- 2.1 地层特征与精细划分对比13-22
- 2.1.1 区域地质概况13-14
- 2.1.2 区块地层发育简况14-15
- 2.1.3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15-22
- 2.2 小层微构造特征及演化22-24
- 2.3 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24-36
- 2.3.1 沉积背景24
- 2.3.2 单井相及连井相剖面分析24-28
- 2.3.3 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特征28-29
- 2.3.4 小层沉积相带展布及演化特征29-36
- 2.4 储层特征36-56
-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36-38
- 2.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38-41
- 2.4.3 储层物性特征41-42
- 2.4.4 储层非均质性42-53
- 2.4.5 储层敏感性53-56
- 2.5 油藏特征56-66
- 2.5.1 油藏流体性质56
- 2.5.2 温压系统特征56-57
- 2.5.3 油气水分布特征57-65
- 2.5.4 油藏类型确定65-66
- 第三章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66-100
- 3.1 开发现状评价66-70
- 3.1.1 钻井投入及开发井网情况66
- 3.1.2 射孔压裂及投产情况66-67
- 3.1.3 区块及油层开发情况67
- 3.1.4 开发指标设计及达标情况67-69
- 3.1.5 区块开发阶段评价69-70
- 3.2 井网适应性评价70-75
- 3.2.1 井网形式合理性分析70-71
- 3.2.2 井网密度适应性评价71-73
- 3.2.3 合理井、排距分析73-75
- 3.3 单井配产配注评价75-78
- 3.3.1 油井产能与配产75-76
- 3.3.2 注水井合理注水量及配注76-77
- 3.3.3 单井配产配注评价77-78
- 3.4 井间注采对应关系分析78-85
- 3.4.1 油、水井生产特征78-81
- 3.4.2 井间连通性分析81-82
- 3.4.3 油层连通监测分析82-84
- 3.4.4 小层平面注采对应关系及影响分析84-85
- 3.5 储量动用程度分析85-92
- 3.5.1 油层生产动态规律85-88
- 3.5.2 纵向储量分布及采出程度88-89
- 3.5.3 储量动用程度分析89-92
- 3.6 油藏能量保持状况92-97
- 3.6.1 油藏原始能量状况及自然开发动态92-93
- 3.6.2 油层能量的补给和利用情况93-97
- 3.7 措施增产效果评价97-98
- 3.8 主要开发矛盾和问题98-100
- 3.8.1 层内矛盾98
- 3.8.2 层间矛盾98-99
- 3.8.3 平面矛盾99
- 3.8.4 油藏管理问题99-100
- 第四章 油田合理开发参数及稳产技术对策100-110
- 4.1 合理开发参数100-103
- 4.1.1 合理注采井网、注采井数比、井网密度及井距100
- 4.1.2 合理压力系统确定100-102
- 4.1.3 注采技术参数及合理注采指标102-103
- 4.2 稳产技术对策103-104
- 4.2.1 层间矛盾调整103-104
- 4.2.2 层内矛盾调整104
- 4.2.3 平面矛盾调整104
- 4.3 稳产方案及部署104-110
- 4.3.1 调层调参方案105-106
- 4.3.2 井网完善方案106-109
- 4.3.3.措施增产方案109-110
- 结论与认识110-111
- 致谢111-112
- 参考文献112-115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115-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铁梁;胡国强;柳金城;;青海乌南油田开发效果评价[J];青海科技;2008年06期
2 王文荣;贾敏;霍英彩;白双莉;;X油田B油藏开采技术对策与开发效果评价[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8期
3 代鹤伟;李淑平;;东风港油田车40块、车44块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J];内江科技;2008年05期
4 郝玉鸿;王永强;杨亚涛;赵发寿;张晓燕;魏文杰;王超;;榆林气田北区开发效果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01期
5 范洪祖;姚永君;;玉东4、202区块开发效果评价及滚动部署[J];吐哈油气;2006年03期
6 黄召庭;李伟强;郑华;;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藏开发效果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0年05期
7 王华;;樊107块开发效果评价[J];科技信息;2012年31期
8 宋玉旺;;超深稠油常温注清水开发效果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5期
9 李爽;靳辉;;低渗透气田试验井区开发效果评价[J];断块油气田;2009年04期
10 吴文超;邓志颖;张军;杨永洪;刘国林;;大庆油田葡46区块葡扶油层开发效果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征;米登中低孔渗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挖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健;东风港油田车40-44块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分布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杜伟;志丹油田YW区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技术对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3 吴淑云;萨中开发区高台子油层开发效果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4 卢比;W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注采系统调整[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5 代鹤伟;东风港油田车40、车44块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黄召庭;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武凡皓;委内瑞拉Z油田东部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8 井洋;欧利坨子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综合调整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彭昊;B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10 任洪明;蒲西气田石炭系气藏开发效果评价及治水措施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本文关键词:志丹油田YW区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技术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9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