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北X断块葡萄花油层优势通道识别与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09:11
大庆油田葡北X断块位于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油田,随着区块注水时间的增加,油水运动规律也愈发复杂,不断地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矛盾。注入水的不断冲刷导致储层内部孔隙结构发生改变,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注入水主要沿易于渗流的方向流动从而形成渗流优势通道,最终导致剩余油分布复杂,分析难度大,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差。因此,通过精细解剖研究区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综合应用各开发阶段的动静态资料,对全区进行优势通道精确识别和治理方案研究,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论文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建立,完成了油藏精细描述和油田地质特征再认识,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对全区进行开发效果评价,分析了区块开发矛盾。通过动静态资料、追踪数值模拟、流线数值模拟等手段,提出一套完整的渗流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并完成验证及结果分类。依据优势通道控制机理,将全区剩余油划分为五种类型,并采用灰色关联算法对不同剩余油类型进行叠合和定量评价,总结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各类型渗流优势通道表现特征并进行治理措施适应性分析。最后,对不同类型优势通道进行分类治理,确定一套合理的治理方案,并对综合开发效果进行了预测,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田地质概况
1.1 开发简史
1.1.1 开发调整历程
1.1.2 开发状况
1.2 构地质特征
1.2.1 断层特征
1.2.2 微幅度构造
1.2.3 沉积特征
1.3 储集层特征
1.3.1 厚度发育状况
1.3.2 砂体发育规模
1.3.3 砂体钻遇情况
1.3.4 物性电性特征
1.3.5 油水分布特征
1.3.6 非均质特征
第二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2.1 基础数据处理
2.2 构造建模
2.2.1 网格划分
2.2.2 断层模型
2.2.3 层面模型
2.2.4 模型质量监控
2.3 属性建模
2.3.1 孔隙度模型
2.3.2 渗透率模型
2.3.3 净毛比模型
2.3.4 网格粗化
第三章 油藏数值模拟
3.1 油藏模型建立
3.1.1 生产动态数据处理
3.1.2 模型初始化参数
3.2 储量拟合
3.3 历史拟合
3.3.1 全区历史拟合
3.3.2 单井历史拟合
第四章 渗流优势通道识别及分类
4.1 开发效果评价
4.1.1 全区开发效果分析
4.1.2 单井开发效果分析
4.2 渗流优势通道形成机理
4.2.1 渗流优势通道形成因素分析
4.2.2 渗流优势通道表现特征
4.3 平面渗流优势通道方向识别
4.3.1 流线数值模拟
4.3.2 示踪剂数值模拟
4.4 纵向渗流优势通道层位识别
4.4.1 动态含油饱和度变化
4.4.2 单井层系对比
4.5 渗流优势通道结果验证及分类
4.5.1 渗流优势通道验证
4.5.2 渗流优势通道分类
第五章 优势通道治理方案及效果评价
5.1 优势通道控制下的剩余油类型
5.1.1 优势通道控制下的剩余油类型
5.1.2 灰色关联法剩余油类型划分
5.1.3 不同类型剩余油定量计算
5.2 优势通道治理方案研究
5.3 治理效果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转换横波分裂在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曹占宁,李向阳,孙绍寒,秦喜林. 石油科学通报. 2018(01)
[2]运用水驱特征曲线和劈分系数法确定注水井配注量[J]. 沐永青. 石化技术. 2018(01)
[3]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识别水驱砂岩油藏注采井间优势通道[J]. 黄斌,许瑞,宋考平,傅程,张威,史振中.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13)
[4]低渗油藏水驱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J]. 张丽双,李占东,胡秀全,田秘. 当代化工. 2017(05)
[5]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建立[J]. 张桂明,田昀,万永刚,张秀丽.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05)
[6]运用深度调剖技术改善井区开发效果[J]. 王鹏.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3)
[7]浅析油田“四性关系”的研讨[J]. 万英杰,王宝.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0)
[8]胡尖山油田胡154区精细分层注水效果分析[J]. 路向伟,张翠萍,李超,苟永俊. 地下水. 2013(02)
[9]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分层注水量公式[J]. 尹洪军,张俊廷,张欢欢,贺怀东.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13)
[10]张东断层下降盘沙河街组低渗油藏开发方式研究[J]. 姚玉华,祖振昆,熊希.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2(07)
博士论文
[1]低渗、特低渗储层精细描述及生产特征分析[D]. 庞振宇.西北大学 2014
[2]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特超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方式提高采收率研究[D]. 曲同慈.中国海洋大学 2010
[3]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识别方法及其分布规律[D]. 张继成.大庆石油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B21井区优势通道判别及对策研究[D]. 邬毅.西南石油大学 2015
[2]蟠龙油田下坪区长2油藏剩余油潜力分析[D]. 章爱成.西安石油大学 2014
[3]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描述与分布规律研究[D]. 陈晨.西安石油大学 2014
[4]川口油田刘渠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张景楠.西安石油大学 2013
[5]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技术与实现研究[D]. 张武刚.西安石油大学 2012
[6]兴隆台太古界潜山油藏三维构造建模研究[D]. 程钰.长江大学 2012
[7]B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D]. 吴长辉.西北大学 2009
[8]利用监测技术识别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体技术研究[D]. 刘振生.大庆石油学院 2009
[9]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孙继峰.中国石油大学 2008
[10]靖安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D]. 闫林.西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27514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田地质概况
1.1 开发简史
1.1.1 开发调整历程
1.1.2 开发状况
1.2 构地质特征
1.2.1 断层特征
1.2.2 微幅度构造
1.2.3 沉积特征
1.3 储集层特征
1.3.1 厚度发育状况
1.3.2 砂体发育规模
1.3.3 砂体钻遇情况
1.3.4 物性电性特征
1.3.5 油水分布特征
1.3.6 非均质特征
第二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2.1 基础数据处理
2.2 构造建模
2.2.1 网格划分
2.2.2 断层模型
2.2.3 层面模型
2.2.4 模型质量监控
2.3 属性建模
2.3.1 孔隙度模型
2.3.2 渗透率模型
2.3.3 净毛比模型
2.3.4 网格粗化
第三章 油藏数值模拟
3.1 油藏模型建立
3.1.1 生产动态数据处理
3.1.2 模型初始化参数
3.2 储量拟合
3.3 历史拟合
3.3.1 全区历史拟合
3.3.2 单井历史拟合
第四章 渗流优势通道识别及分类
4.1 开发效果评价
4.1.1 全区开发效果分析
4.1.2 单井开发效果分析
4.2 渗流优势通道形成机理
4.2.1 渗流优势通道形成因素分析
4.2.2 渗流优势通道表现特征
4.3 平面渗流优势通道方向识别
4.3.1 流线数值模拟
4.3.2 示踪剂数值模拟
4.4 纵向渗流优势通道层位识别
4.4.1 动态含油饱和度变化
4.4.2 单井层系对比
4.5 渗流优势通道结果验证及分类
4.5.1 渗流优势通道验证
4.5.2 渗流优势通道分类
第五章 优势通道治理方案及效果评价
5.1 优势通道控制下的剩余油类型
5.1.1 优势通道控制下的剩余油类型
5.1.2 灰色关联法剩余油类型划分
5.1.3 不同类型剩余油定量计算
5.2 优势通道治理方案研究
5.3 治理效果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转换横波分裂在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曹占宁,李向阳,孙绍寒,秦喜林. 石油科学通报. 2018(01)
[2]运用水驱特征曲线和劈分系数法确定注水井配注量[J]. 沐永青. 石化技术. 2018(01)
[3]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识别水驱砂岩油藏注采井间优势通道[J]. 黄斌,许瑞,宋考平,傅程,张威,史振中.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13)
[4]低渗油藏水驱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J]. 张丽双,李占东,胡秀全,田秘. 当代化工. 2017(05)
[5]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建立[J]. 张桂明,田昀,万永刚,张秀丽.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05)
[6]运用深度调剖技术改善井区开发效果[J]. 王鹏.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3)
[7]浅析油田“四性关系”的研讨[J]. 万英杰,王宝.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0)
[8]胡尖山油田胡154区精细分层注水效果分析[J]. 路向伟,张翠萍,李超,苟永俊. 地下水. 2013(02)
[9]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分层注水量公式[J]. 尹洪军,张俊廷,张欢欢,贺怀东.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13)
[10]张东断层下降盘沙河街组低渗油藏开发方式研究[J]. 姚玉华,祖振昆,熊希.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2(07)
博士论文
[1]低渗、特低渗储层精细描述及生产特征分析[D]. 庞振宇.西北大学 2014
[2]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特超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方式提高采收率研究[D]. 曲同慈.中国海洋大学 2010
[3]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识别方法及其分布规律[D]. 张继成.大庆石油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B21井区优势通道判别及对策研究[D]. 邬毅.西南石油大学 2015
[2]蟠龙油田下坪区长2油藏剩余油潜力分析[D]. 章爱成.西安石油大学 2014
[3]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描述与分布规律研究[D]. 陈晨.西安石油大学 2014
[4]川口油田刘渠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张景楠.西安石油大学 2013
[5]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技术与实现研究[D]. 张武刚.西安石油大学 2012
[6]兴隆台太古界潜山油藏三维构造建模研究[D]. 程钰.长江大学 2012
[7]B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D]. 吴长辉.西北大学 2009
[8]利用监测技术识别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体技术研究[D]. 刘振生.大庆石油学院 2009
[9]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孙继峰.中国石油大学 2008
[10]靖安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D]. 闫林.西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27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2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