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深层油气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6:06

  本文关键词: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深层油气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有深层、中层和浅层三套油气勘探层系。在对中浅层油气层位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开发之后,发现新油气田的概率越来越少了。因此,深层的油气勘探就越来越重要了。论文研究内容属于地球物理学与石油地质学交叉学科,是应用研究范畴。首先,对十屋断陷构造特征与沉积地层进行研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深部地层沉积(即登娄库组以下)为目标,系统研究各种沉积体系,确定其时空分布与演化规律;然后,运用含油气系统的观点,分析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最后,在上述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地震响应研究,运用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对深层油气勘探目标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油气聚集的有利勘探目标进行油气预测。由于深部油气埋藏较深,勘探难度相对较大。把先进的油气地质成藏理论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相结合,是解决本区深层勘探难题的关键。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断陷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探井数据,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成果认识,明确各主要标准层顶面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充填控制作用。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梨树断陷3级以上断裂进行分带、分级、分类,分析不同阶段构造动力背景,编制断裂系统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平面上不同构造区带充填特征,建立纵向上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充填模式。2.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通过三维地震测线剖面,结合连井地震测线、测井曲线、钻井岩相柱状图以及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通过识别对比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并且划分出了构造层序、层序组、三级层序及其更低级别的层序单元。在此基础上对沉积体系域以及体系构成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3.深层油气地震响应研究通过深层油气储层的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技术研究,结合储层测井响应,确定十屋断陷深层油气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据此建立起深层油气储层横向预测模型,为勘探目标评价优选提供依据。4.有利区带预测,勘探目标评价及优选以重点区块的有利地质体(主要间断面、沉积砂体等输导层、特殊地质体等)为重点,应用三维地震反演技术,识别和发现地层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带。
【关键词】:松辽盆地 十屋断陷 深层油气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15
  • 1.3.1 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12-13
  • 1.3.2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13
  • 1.3.3 沉积体系及砂体成因13
  • 1.3.4 十屋断陷深层油气地震响应研究13-14
  • 1.3.5 十屋断陷深层油气有利区带预测与勘探目标优选14-15
  • 第2章 构造特征与演化15-33
  • 2.1 区域构造背景15-17
  • 2.1.1 盆地构造背景15-16
  • 2.1.2 盆地构造演化背景16-17
  • 2.2 构造格架研究17-25
  • 2.2.1 构造单元划分17-18
  • 2.2.2 断裂系统特征18-22
  • 2.2.3 构造演化规律22-25
  • 2.3 构造样式类型及分布规律25-33
  • 2.3.1 构造样式类型25-29
  • 2.3.2 构造样式分布规律29-31
  • 2.3.3 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31-33
  •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33-47
  • 3.1 层序地层划分33-39
  • 3.1.1 层序界面划分原则33
  • 3.1.2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33-36
  • 3.1.3 体系域划分与识别36-37
  • 3.1.4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37-39
  • 3.2 层序地层对比39-42
  • 3.2.1 等时地层格架39-41
  • 3.2.2 层序地层对比41-42
  • 3.3 层序地层展布特征42-47
  • 3.3.1 沙河子时期层序展布特征42-44
  • 3.3.2 营城时期层序展布特征44-47
  • 第4章 沉积体系及砂体成因研究47-64
  • 4.1 主要沉积相类型47-53
  • 4.1.1 扇三角洲47-49
  • 4.1.2 辫状河三角洲49-50
  • 4.1.3 近岸水下扇50-52
  • 4.1.4 冲积扇52-53
  • 4.1.5 浊积岩53
  • 4.1.6 湖泊相53
  • 4.2 物源分析及砂体展布53-57
  • 4.2.1 物源体系分析53-54
  • 4.2.2 砂砾岩展布特征54-57
  • 4.3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57-64
  • 4.3.1 沉积相平面分布58-61
  • 4.3.2 沉积相剖面演化61-64
  • 第5章 地震响应分析研究64-77
  • 5.1 深层气地震响应研究技术路线64
  • 5.2 深层气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64-66
  • 5.3 深层气的地球物理反演66-74
  • 5.4 储层含油气性检测技术方法研究74-77
  • 第6章 有利区带预测及勘探目标优选77-95
  • 6.1 油气有利聚集区带评价——金山-龙山地区77-88
  • 6.2 勘探方向及目标优选88-93
  • 6.3 结论与认识93-95
  • 参考文献95-9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99-100
  • 致谢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贤良;纪友亮;樊太亮;王宏语;闫宁;陈晓艳;;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1期

2 胡望水;成群;单敬福;;梨树断陷西丁家地区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冯晓辉;胡杨;;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构造特征及有利区带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3期

4 邵宸;樊太亮;;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层序地层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陈新军;陈萍莉;;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3期

6 葛荣峰;张庆龙;王良书;解国爱;徐士银;陈娟;王锡勇;;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J];地质论评;2010年02期

7 董福湘;赵冰仪;王志华;刘立;;松南十屋断陷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蔺宏斌;侯明才;陈洪德;董桂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赵勇刚;;松南十屋断陷深部地层层序的识别与划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黄传炎;王华;王家豪;廖远涛;曹飞;肖力;;板桥凹陷断控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沈武显;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层序沉积特征及构造地貌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卜翠萍;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何玉平;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原型盆地恢复[D];吉林大学;2006年

5 何兴华;松辽盆地南部及其深层油气系统形成演化与勘探潜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邓述全;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李瑞磊;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构造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张振宇;潍北凹陷储层精细描述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媛;梨树断陷苏家屯洼陷断陷期原盆恢复[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2 徐红波;梨树断陷构造特征及构造样式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3 聂文彬;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袁波;十屋断陷埋藏史及深层含油气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张青林;十屋断陷深层构造—地层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深层油气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5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