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致密油烃源岩及成藏动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致密油烃源岩及成藏动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两套主力致密油层,分别是延长组长7和长9油层。长7单套烃源岩厚度平均在20m以上,有机质丰度平均5.76%、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成熟度介于0.5%~1.2%,生烃强度平均约为510×104t/km2;长9单套烃源岩厚度平均在15m以上,有机质丰度平均4.95%、有机质类型Ⅰ~Ⅱ1型为主、成熟度介于0.7%~1.0%,生烃强度平均约为430×104t/km2,为优质烃源岩的主要发育区。本文在建立生烃增压方程的基础之上,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烃源岩埋藏史、热史和成熟生烃史。通过包裹体恢复的古压力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长7、长9两套烃源岩确实存在古超压,证实石油是由超压推动进入致密储层。为了衡量生烃增压提供的动力大小,提出累计最大剩余压力的概念。通过分析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和石油残留系数(a)等参数对生油增压的影响,发现这三个参数中以氢指数的影响最小,石油残留系数(a)的影响最大。通过改进后的生油增压计算模型结合先进的盆地模拟技术对延长组主力烃源岩在主要成藏时期的累计最大剩余压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生烃产生的超压在主成藏期可达70MPa以上,长9段烃源岩可达60MPa以上,远大于烃源岩的破裂压力及致密储层的排驱压力,可以作为研究区致密油成藏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志丹地区 致密油 烃源岩 成藏动力 生烃增压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前言7-15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1.2.1 致密油研究现状8-10
- 1.2.2 烃源岩研究现状10-11
- 1.2.3 成藏动力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12-13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技术路线12-13
- 1.3.3 创新点13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13-14
- 1.5 区域地质概况14-15
- 第二章 烃源岩研究15-33
- 2.1 烃源岩地质特征15-19
- 2.1.1 烃源岩类型15
- 2.1.2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15-16
- 2.1.3 烃源岩分布特征16-19
- 2.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19-27
- 2.2.1 有机质丰度19-24
- 2.2.2 有机质类型24-25
- 2.2.3 有机质成熟度25-27
- 2.3 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27-30
- 2.4 烃源岩生烃强度30-33
- 第三章 古今地层压力特征33-40
- 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33-34
- 3.2 古压力的确定34-40
- 3.2.1 流体包裹体类型34-37
- 3.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37-40
- 第四章 成藏动力研究40-58
- 4.1 石油运移的动力40-55
- 4.1.1 成藏动力判断40-44
- 4.1.2 生烃增压的影响因素44-45
- 4.1.3 生烃增压定量计算45-48
- 4.1.4 干酪根转化率模拟48-52
- 4.1.5 模拟结果分析52
- 4.1.6 剩余压力分布规律52-55
- 4.2 石油初次运移的阻力55-57
- 4.2.1 分子间吸着力55-56
- 4.2.2 毛细管力56
- 4.2.3 浮力56-57
- 4.3 动力与阻力耦合关系57-58
- 第五章 成藏动力对致密油成藏的影响58-64
- 5.1 动力与成藏期的匹配关系58-59
- 5.2 成藏动力与石油运移的关系59-64
- 5.2.1 石油初次运移通道59-62
- 5.2.2 石油运移方向62
- 5.2.3 石油运移距离62-64
- 第六章 结论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70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丽娜;;烃源岩测井识别在渤海湾石油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1年21期
2 刘芳;陈恭洋;李光来;;模糊聚类分析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3年01期
3 朱卫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张志伟,张龙海;测井评价烃源岩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5 曹寅;钱志浩;张渠;;烃源岩评价分析项目的优化组合[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3期
6 王宗礼;李君;罗强;邵丽艳;李向阳;;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冀中坳陷廊固凹陷烃源岩[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年03期
7 金凤鸣;师玉雷;罗强;董雄英;钟雪梅;;廊固凹陷烃源岩精细评价研究及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2年06期
8 杨涛涛;范国章;吕福亮;王彬;吴敬武;鲁银涛;;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9 肖贤明,刘德汉,傅家谟,申家贵;烃源岩显微荧光变化研究及其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2期
10 王贵文,朱振宇,朱广宇;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一涛;王忠;;潍北凹陷烃源岩的评价及原油的生成、运移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张利;;利用不同测井模型评价烃源岩的研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赵玉婷;黄党委;单玄龙;;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烃源岩地化特征[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张明峰;妥进才;张小军;吴陈君;陈茹;郭力军;;柴达木盆地乌南—绿草滩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5 王淑芝;俞萱;;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特征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李瑞江;付立新;杨桦;梁锋;邓以清;;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下二叠统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南陵、无为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饶松;唐晓音;朱传庆;胡圣标;汪集e,
本文编号:334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