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偏稠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0 19:27
  通过研究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母质组成、烃源岩生烃及热演化特征、成藏模式、原油次生作用,揭示了该区页岩油整体偏稠以及纵、横向原油性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未遭受生物降解,其油质偏稠的原因主要是:①芦草沟组烃源岩中无定形体、藻类等有机质十分丰富,在咸水环境下生成的原油中异构烷烃、环烷烃含量相对较高,油质相对偏稠,"下甜点"烃源岩比"上甜点"烃源岩处于咸化的更强还原环境,藻类等水生生物更发育,是造成纵向上"下甜点"页岩油较"上甜点"页岩油更稠的主要原因;②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早期生烃,在低成熟阶段(0.5%<EASY%RO<0.8%)开始大量生烃,形成大规模低成熟页岩油,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造成页岩油偏稠,"下甜点"页岩油黏度随着成熟度指标C29αββ/(ααα+αββ)值减小逐渐增大,其横向上原油黏度分布差异受控于烃源岩成熟度演化;③芦草沟组储层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与其邻近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相似,反映了芦草沟组页岩油存在近距离运移的特征,形成了源储共生型的页岩油藏,页岩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未被地层吸附而保... 

【文章来源】: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31(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偏稠成因分析


吉木萨尔凹陷J174井“下甜点”粉砂岩及其邻近泥岩抽提物质量色谱

页岩,甜点,生物标志物,烃源岩


图5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显微组成特征从芦草沟组页岩油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可以看出,上、下甜点页岩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图7),反映出上、下甜点页岩油分别来源于不同生烃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物,页岩,甜点,甾烷


从芦草沟组页岩油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可以看出,上、下甜点页岩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图7),反映出上、下甜点页岩油分别来源于不同生烃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Pr/Ph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在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中,常具有姥鲛烷优势,在强还原环境中,植烷含量较高[14],规则甾烷C27、C28、C29的相对含量可以指示母质来源,甾烷在古生代海相源岩中也盛行[15-16],芦草沟组原油中的C29甾烷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上甜点”页岩油母质主要形成于咸水—半咸水、还原的沉积环境,具有较低的Pr/Ph值(1.12~1.68),规则甾烷C2820Rααα/C2920Rααα值分布在0.72~1.29之间,规则甾烷C2720Rααα/C2920Rααα值分布在0.35~0.69之间。“下甜点”页岩油母质主要形成于咸水、还原的沉积环境,但还原性强于“上甜点”,表现为更低的Pr/Ph值分布在0.92~1.12之间,具有高含量的β-胡萝卜烷,丰度高于“上甜点”页岩油,说明“下甜点”水体盐度更高,具有更强的还原性,规则甾烷C2820Rααα/C2920Rααα值分布在0.59~0.69之间,规则甾烷C2720Rααα/C2920Rααα值分布在0.17~0.30之间,反映了“下甜点”页岩油藻类贡献更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地区克鲁克组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表征[J]. 何川,黄海平,曹军,李宗星,赵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2]车排子凸起东翼石炭系稠油特征及成因分析[J]. 徐佑德.  特种油气藏. 2019(01)
[3]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王屿涛,杨作明,马万云,潘长春,汪飞.  新疆石油地质. 2017(04)
[4]准噶尔盆地南缘凝析油、蜡质油与稠油的形成机理[J]. 陈建平,邓春萍,王绪龙,倪云燕,孙永革,赵喆,廖健德,王培荣,张蒂嘉,梁狄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5)
[5]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成熟度及裂解程度研究[J]. 马安来,金之钧,朱翠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2)
[6]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原油性质影响因素[J]. 彭永灿,李映艳,马辉树,杨琨,刘建,陈迎晓.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6)
[7]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沉积特征[J]. 斯春松,陈能贵,余朝丰,李玉文,孟祥超.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5)
[8]新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魏彩茹,魏东涛,黄林军,李忠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01)
[9]中国新生界咸化湖相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张枝焕,杨藩,李东明,方朝亮.  地球科学进展. 2000(01)



本文编号:3429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29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a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