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4:38
对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主力产层中的非均质白云岩进行研究.文中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岩屑薄片及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系统总结了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的岩石类型及其阴极发光特征.结合常规测井半定量识别及成像测井定性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测井岩性识别图版,对白云岩的纵横向分布进行刻画;利用地震切片研究白云岩平面分布特征,明确白云岩在研究区内的展部规律,认为白云岩及过渡类豹斑云质灰岩的分布受沉积水体能量的控制,水动力差异导致了宿主灰岩的原始成分和粒间孔隙连通性不同,进而导致了后期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双鱼石地区白云岩具有低GR(10.73~29.33)、高CNL(0.79~4.13)、低RT(531.51~23 380.71)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水动力相对较强、淘洗干净、原生粒间孔隙发育的滩核部位.豹斑云质灰岩具有中GR(12.70~14.34)、中高RT(14 840.14~94 114.93)、低CNL(0.03~0.14)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水动力相对较弱,泥晶充填严重,残余粒间孔少的滩翼部位.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栖霞组的白云岩为埋...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49(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图1 双鱼石区块构造位置及栖霞组沉积相特征
川西北地区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的地层(图1c).栖霞组地层厚度在100~120 m,底界与梁山组的铝土质泥页岩整合接触[23-24].栖霞组两分为栖一段和栖二段.栖一段发育深灰色泥晶灰岩与泥晶生屑灰岩,沉积相为滩间海与规模较小的台缘滩,水体相对较深.相比之下,栖二段地层中颗粒含量明显更高,发育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及云化之后的豹斑云质灰岩和白云岩,沉积相主要为规模较大的台缘颗粒滩.栖霞组沉积近结束时,水体再次变深,至茅口组底部沉积泥质含量较高的眼球眼皮灰岩.茅口组底部与栖霞组顶部之间呈广泛的整合接触,未见暴露不整合标志[3, 17, 24].岩性变化佐证了栖霞组沉积期水体先变浅再变深的过程(图2).2 样品分析测试
颗粒灰岩中会出现零星分布的白云石(Rd1),整体占比小于10%.这些白云石的晶体大小在300~400 μm之间,以中晶为主,晶形以自形-半自形为主,少数发育完整的自形菱面晶体,具雾心亮边结构.白云石出现的位置横跨生物碎屑颗粒及粒间的胶结物,边界清晰.3.2 过渡岩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达木盆地西部渐新统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J]. 王建功,张道伟,杨少勇,张平,郭佳佳,李翔,马新民,倪祥龙,高妍芳,白亚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04)
[2]川西北中二叠统超深层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J]. 杨天博,何治亮,金振奎,张军涛,李双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01)
[3]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热液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 杨雨然,张亚,谢忱,陈聪,张晓丽,陈双玲,高兆龙. 岩性油气藏. 2019(06)
[4]四川盆地中西部栖霞组—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层成因与分布[J]. 周进高,郝毅,邓红婴,谷明峰,潘立银,姚倩颖,杨雨然,娄雪. 海相油气地质. 2019(04)
[5]复杂碳酸盐岩成像地质解译:以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为例[J]. 吴颜雄,赵辉,杨智,李海鹏,刘乐,刘君林,施奇.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1)
[6]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J]. 黎荣,胡明毅,杨威,刘满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7]川西北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白晓亮,杨跃明,杨雨,文龙,罗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8]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隐伏构造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杨跃明,陈聪,文龙,陈骁,粱瀚,刘冉,关旭,罗冰,谢忱. 天然气工业. 2018(08)
[9]受多级海平面控制的早成岩期岩溶发育模式——以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石龙洞组为例[J]. 卢朝进,刘震,田海芹,刘明洁,林娟华,王媛,杨晓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05)
[10]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成因和分布[J]. 胡安平,潘立银,郝毅,沈安江,谷明峰. 海相油气地质. 2018(02)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D]. 王泽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2]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特征[D]. 张运周.成都理工大学 2018
[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沉积相研究[D]. 罗兰.西南石油大学 2017
[4]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 郭维.成都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0887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49(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图1 双鱼石区块构造位置及栖霞组沉积相特征
川西北地区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的地层(图1c).栖霞组地层厚度在100~120 m,底界与梁山组的铝土质泥页岩整合接触[23-24].栖霞组两分为栖一段和栖二段.栖一段发育深灰色泥晶灰岩与泥晶生屑灰岩,沉积相为滩间海与规模较小的台缘滩,水体相对较深.相比之下,栖二段地层中颗粒含量明显更高,发育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及云化之后的豹斑云质灰岩和白云岩,沉积相主要为规模较大的台缘颗粒滩.栖霞组沉积近结束时,水体再次变深,至茅口组底部沉积泥质含量较高的眼球眼皮灰岩.茅口组底部与栖霞组顶部之间呈广泛的整合接触,未见暴露不整合标志[3, 17, 24].岩性变化佐证了栖霞组沉积期水体先变浅再变深的过程(图2).2 样品分析测试
颗粒灰岩中会出现零星分布的白云石(Rd1),整体占比小于10%.这些白云石的晶体大小在300~400 μm之间,以中晶为主,晶形以自形-半自形为主,少数发育完整的自形菱面晶体,具雾心亮边结构.白云石出现的位置横跨生物碎屑颗粒及粒间的胶结物,边界清晰.3.2 过渡岩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达木盆地西部渐新统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J]. 王建功,张道伟,杨少勇,张平,郭佳佳,李翔,马新民,倪祥龙,高妍芳,白亚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04)
[2]川西北中二叠统超深层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J]. 杨天博,何治亮,金振奎,张军涛,李双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01)
[3]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热液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 杨雨然,张亚,谢忱,陈聪,张晓丽,陈双玲,高兆龙. 岩性油气藏. 2019(06)
[4]四川盆地中西部栖霞组—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层成因与分布[J]. 周进高,郝毅,邓红婴,谷明峰,潘立银,姚倩颖,杨雨然,娄雪. 海相油气地质. 2019(04)
[5]复杂碳酸盐岩成像地质解译:以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为例[J]. 吴颜雄,赵辉,杨智,李海鹏,刘乐,刘君林,施奇.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1)
[6]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J]. 黎荣,胡明毅,杨威,刘满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7]川西北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白晓亮,杨跃明,杨雨,文龙,罗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8]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隐伏构造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杨跃明,陈聪,文龙,陈骁,粱瀚,刘冉,关旭,罗冰,谢忱. 天然气工业. 2018(08)
[9]受多级海平面控制的早成岩期岩溶发育模式——以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石龙洞组为例[J]. 卢朝进,刘震,田海芹,刘明洁,林娟华,王媛,杨晓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05)
[10]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成因和分布[J]. 胡安平,潘立银,郝毅,沈安江,谷明峰. 海相油气地质. 2018(02)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D]. 王泽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2]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特征[D]. 张运周.成都理工大学 2018
[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沉积相研究[D]. 罗兰.西南石油大学 2017
[4]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 郭维.成都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0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60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