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探讨
发布时间:2021-11-08 08:49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被认为代表了21世纪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丰富的油藏生产动态资料信息联合,提高了地球物理对油藏描述的精度,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油气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性油气藏、深层超深层、深水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勘探开发方向。针对我国油气藏特点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需求,总结了中石化近年来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多尺度资料联合高精度成像、储层反演和油藏建模为核心的油藏描述技术,以油气藏流体监测为主的动态监测及分析技术,以随钻、微地震为主的工程优化技术。讨论了技术的发展方向,注重挖掘油田开发信息,井、震、动、模等一体化联合和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应用,攻关井中地震技术,研发解释、建模油藏工程一体化应用平台,发展随钻地震、微地震及动态监测技术,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文章来源】:石油物探. 2020,5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世界碳酸盐岩油藏深度统计
储层由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的洞、缝、孔组成,以洞、缝为主,分布不连续,单个缝洞规模及形态差异大。许多学者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缝洞结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4-7]。由于缝洞发育,在缝洞发育带钻井、测井获取资料难度大,地球物理成为储层描述的主要手段,但面临的问题是缝洞储集体埋藏深、类型多样,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复杂,多解性强,有效储集体识别与预测困难。通过国家“973”和重大专项等项目的研究,形成了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建立缝洞类型和充填物类型识别方法,研究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缝洞储集体识别与预测思路[4]。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对地震波场规律进行研究。研发了适用于起伏地表的模拟装置,可以精确采集起伏地表下的地震信号,制作了不同缝洞尺度的大型地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溶洞顶底多次调谐效应与洞壁滑行波动的合成形成溶洞的绕射波动响应,构成了地震成像体上溶洞“串珠”识别模式,15 m规模的缝洞体在埋深6 000 m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地震响应。
研发了条件递推油藏储层建模技术,提高了模型精度。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井中地震、井间地震、3D地震资料,针对这些资料纵向上分辨率不一致、横向上覆盖范围差异大的问题,采用条件递推随机建模方法,同时结合油藏动态资料修正,提高地质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图5对比了稀疏脉冲反演波阻抗剖面和条件递推孔隙度模型剖面,对3口抽稀井的统计可知,后者储层吻合率达91%。图4 常规反演(a)与多尺度联合反演(b)结果的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宽一高”油气地震勘探中的关键问题分析[J]. 王华忠. 石油物探. 2019(03)
[2]“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探讨及应用[J]. 冉建斌,张明玉,李海银,陈佳,朱哲,邢红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3)
[3]中国海上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J]. 杜向东. 石油物探. 2018(03)
[4]OVT数据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 印兴耀,张洪学,宗兆云. 石油物探. 2018(02)
[5]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 甘利灯,张昕,王峣钧,孔丽云,杨廷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1)
[6]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阳,吴胜和,侯加根,刘建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4)
[7]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特征及分类分级地质建模[J]. 李阳,侯加根,李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4)
[8]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及缝洞结构特征[J]. 李阳,金强,钟建华,邹胜章. 石油学报. 2016(03)
[9]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及攻关方向思考——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为例[J]. 马永生,张建宁,赵培荣,蔡勋育. 石油物探. 2016(01)
[10]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结构研究[J]. 金强,田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本文编号:3483401
【文章来源】:石油物探. 2020,5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世界碳酸盐岩油藏深度统计
储层由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的洞、缝、孔组成,以洞、缝为主,分布不连续,单个缝洞规模及形态差异大。许多学者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缝洞结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4-7]。由于缝洞发育,在缝洞发育带钻井、测井获取资料难度大,地球物理成为储层描述的主要手段,但面临的问题是缝洞储集体埋藏深、类型多样,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复杂,多解性强,有效储集体识别与预测困难。通过国家“973”和重大专项等项目的研究,形成了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建立缝洞类型和充填物类型识别方法,研究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缝洞储集体识别与预测思路[4]。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对地震波场规律进行研究。研发了适用于起伏地表的模拟装置,可以精确采集起伏地表下的地震信号,制作了不同缝洞尺度的大型地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溶洞顶底多次调谐效应与洞壁滑行波动的合成形成溶洞的绕射波动响应,构成了地震成像体上溶洞“串珠”识别模式,15 m规模的缝洞体在埋深6 000 m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地震响应。
研发了条件递推油藏储层建模技术,提高了模型精度。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井中地震、井间地震、3D地震资料,针对这些资料纵向上分辨率不一致、横向上覆盖范围差异大的问题,采用条件递推随机建模方法,同时结合油藏动态资料修正,提高地质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图5对比了稀疏脉冲反演波阻抗剖面和条件递推孔隙度模型剖面,对3口抽稀井的统计可知,后者储层吻合率达91%。图4 常规反演(a)与多尺度联合反演(b)结果的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宽一高”油气地震勘探中的关键问题分析[J]. 王华忠. 石油物探. 2019(03)
[2]“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探讨及应用[J]. 冉建斌,张明玉,李海银,陈佳,朱哲,邢红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3)
[3]中国海上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J]. 杜向东. 石油物探. 2018(03)
[4]OVT数据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 印兴耀,张洪学,宗兆云. 石油物探. 2018(02)
[5]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 甘利灯,张昕,王峣钧,孔丽云,杨廷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1)
[6]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阳,吴胜和,侯加根,刘建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4)
[7]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特征及分类分级地质建模[J]. 李阳,侯加根,李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4)
[8]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及缝洞结构特征[J]. 李阳,金强,钟建华,邹胜章. 石油学报. 2016(03)
[9]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及攻关方向思考——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为例[J]. 马永生,张建宁,赵培荣,蔡勋育. 石油物探. 2016(01)
[10]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结构研究[J]. 金强,田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本文编号:3483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8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