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黔南地区~3km油气深孔地应力测量与构造应力场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4 00:42
  地应力大小和方向信息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的重要基础数据。为了解黔南紫云地区的现今地应力状态,采用基于钻孔岩心的非弹性应变恢复(ASR)地应力测量方法,获取了紫云地区2877~2985 m石炭系打屋坝组地层的地应力信息,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油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1)黔南紫云地区近3 km处石炭纪地层现今地应力状态表现为以垂向应力为主的应力环境,测点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SN向。(2)紫云地区近3 km处岩心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燕山早期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大致相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对次生油气藏的改造程度较小,有利于黔南坳陷内部油气藏的保存。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 2020,4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黔南地区~3km油气深孔地应力测量与构造应力场分析


黔紫页一井ASR法现场测试样品及应变计分布模型

测试曲线,现场测试,样品,纵波


为进一步了解岩心的各向异性特征,将ASR地应力测试岩心切磨成12棱柱体(棱长20 mm,高60mm),对棱柱体的垂直和不同水平方向进行了声波(纵波)测速,每个棱柱体的垂向与钻井方向平行,水平方向各棱柱面法线与岩心ASR标志线夹角分别为0°、30°、60°、90°、120°、150°。样品各方向的纵波测试结果(表1)表明岩心垂向纵波波速与水平方向各角度纵波波速值均较为接近,其中垂向与水平方向平均波速的差异系数(Vh-Vv)/Vv介于1.37%~2.44%,实验结果表明本次ASR地应力测试样品不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具备运用ASR法计算地应力的理论前提。2.4 ASR法测试曲线计算主应变

变化曲线,弹性,主应力,变化曲线


本次计算得到黔紫页一井石炭系打屋坝组一段地应力状态如表3所示,数据显示2877~2985 m深度最小水平主应力介于51.7~55.9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介于69.3~73.3 MPa,3个主应力大小随着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总体表现为σv>σH>σh的关系,属于正断层应力环境。图5为黔紫页一井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分布图,虚线部分为杨树新(2013)关于华南地区主应力随深度分布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本文测试结果以垂向应力为主,已经超过地应力状态转换深度,在对应深度与杨树新(2013)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个岩心测试得到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总体表现近SN向。3 区域构造应力场及油气保存条件浅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北宜昌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气藏主控地质因素和富集模式[J]. 陈孝红,危凯,张保民,李培军,李海,刘安,罗胜元.  中国地质. 2018(02)
[2]黔南地区石炭系打屋坝组页岩气富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苑坤,王克营,巩书华,覃英伦,卢树藩,陈榕,方欣欣.  中国煤炭地质. 2018(03)
[3]黔紫页1井钻井液施工总结[J]. 韩玉泉,王亚宁,陈忠泉.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03)
[4]黔南地区(黔紫页1井)发现上古生界海相页岩气[J]. 苑坤,王超,覃英伦,于抒放,陈榕,石砥石,包书景,林拓,周志.  中国地质. 2017(06)
[5]贵州遵义地区安场向斜“四层楼”页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J]. 翟刚毅,包书景,庞飞,任收麦,陈科,王玉芳,周志,王胜建.  中国地质. 2017(01)
[6]垭紫罗断裂带深部构造分段特征及构造变换作用[J]. 汪新伟,郭彤楼,沃玉进,周雁,吴莉芝,张荣强,李双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02)
[7]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J]. 陈群策,丰成君,孟文,秦向辉,安其美.  地球物理学报. 2012(12)
[8]黔南坳陷及邻区盆地演化和海相沉积的后期改造[J]. 吴根耀,王伟锋,迟洪星.  古地理学报. 2012(04)
[9]地应力测量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及应用实例[J]. 王连捷,孙东生,林为人,崔军文,彭华,高禄,王薇,唐哲民,乔子江.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5)
[10]黔南拗陷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保存有利区评价[J]. 王鹏万,徐政语,陈子炓,田继强,董庸.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博士论文
[1]非弹性应变恢复原地应力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及应用[D]. 孙东生.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
[2]中国陆域地壳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D]. 杨树新.北京交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黔南坳陷构造演化研究[D]. 张江江.中国石油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14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14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a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