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海上特高含水期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及应用——以陆丰油田海陆过渡相A油藏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0 15:27
  为满足强非均质储层高含水后期小尺度、高精度挖潜需求,以陆丰油田海陆过渡相A油藏为例,针对海上油田水平井、高速开发的特点,构建了多资料、多学科融合的一体化精细油藏描述流程,形成了3项关键技术:(1)基于沉积微相指导的层系细分、充分利用水平井沿程归位信息的精细构造描述技术,实现了3 m以内低幅微构造刻画;(2)基于井震相的储层分类及神经网络预测、充分利用测井和试井动静数据的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实现了3 m以下泥钙质夹层盲井符合率80%以上;(3)基于不同驱替倍数岩心水驱实验、结合不同时期测井数据的油藏参数时变精细模拟技术,模型中过路井饱和度更吻合实钻,生产动态拟合率达93%。依据油藏描述结果,部署了2口调整井,实钻构造误差约2 m,储层钻遇率100%,剩余油分布与模型预测基本一致。 

【文章来源】:中国海上油气. 2020,3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海上特高含水期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及应用——以陆丰油田海陆过渡相A油藏为例


海上特高含水期油田一体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流程

油藏,夹层


储层沉积单元划分与地层对比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着储层描述的精细程度。早期考虑沉积旋回变化,目标层段被划分为两大层系(A-1层和A-2层);为进一步细化砂体构架模型,了解井间储层连续性和连通关系,通过沉积微相研究认为,研究区主体为潮坪-障壁岛沉积环境,上部A-1层为浅水环境下的潮坪沉积,经历了多次短期的封闭蒸发和开放沉积的变换,形成多次钙质沉淀,储层厚度总体稳定;下部A-2层为浪控三角洲背景下滨岸沉积,储层分布受物源和海浪改造的双重控制,在沿岸砂坝的底积层或水体能量低的部位发育泥质夹层。在此基础上,辅助测井连井剖面开展精细划分与对比(图2),以中部一套相对稳定发育的钙质夹层(SL3)为标志层,把A-1层分为2个小层;以3套相对稳定发育的泥质夹层(SL13、SL19、SL23)为标志层,把A-2层分为4个小层。通过高精度三维井控速度场的建立进行时深转换,同时利用过路井点深度开展构造校正,得到相对准确的27个测井细分层深度构造,其中A-1层对应SL1~7小层,A-2层对应SL8~27小层。2.2.2 基于Zonelog控制的构造沿程调整

剖面图,轨迹,剖面,精度控制


通过微构造沿程调整,使得边部及井网不完善区域构造误差精度控制在3 m以内。2018年目标油藏在东北边部钻探X11井构造较钻前预测浅1.8 m,东南边部钻探X12井构造较预测深2.3 m,整体水平段沿程构造趋势与钻前基本保持一致。2.3 井震互补开展非均质储层精细描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动态资料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以陆丰凹陷古近系为例[J]. 王清辉,冯进,管耀,石磊,潘卫国,周开金,杨清,宋伟.  石油学报. 2019(S1)
[2]用泥质含量估算孔隙度的方法探讨[J]. 王永平,陈建.  国外测井技术. 2016 (06)
[3]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及其在老油田挖潜中的应用[J]. 甘利灯,戴晓峰,张昕,李凌高,杜文辉,高银波,卢明辉.  石油物探. 2016(05)
[4]考虑储集层参数时变效应的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J]. 金忠康,方全堂,王磊,赵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16(03)
[5]海上油田开发后期多学科集成化剩余油深挖潜——以珠江口盆地X3油田H4C薄油藏为例[J]. 谢世文,张伟,李庆明,李伟,孙更涛,王成龙,王宇辰.  中国海上油气. 2015(05)
[6]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时变数值模拟处理方法研究[J]. 许强,陈燕虎,侯玉培,李恒东.  钻采工艺. 2015(05)
[7]苏东南区M井区上古储层精细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J]. 刘茂果,陈俊杰,郑海亮,张延斌.  石油化工应用. 2015(06)
[8]利用概率神经网络预测成岩相——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段储层为例[J]. 庞国印,唐俊,王琪,马晓峰,廖朋.  特种油气藏. 2013(02)
[9]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J]. 贾爱林,程立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06)
[10]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J]. 付焱鑫,冯梅芳,刘欢,毕小峰,王少卿.  钻采工艺. 2010(06)

硕士论文
[1]测井与试井综合解释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柴博.西安石油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32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32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c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