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多层合采井生产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1 06:48
  为了探究多层煤层气藏合采层间储层处液面压力的关系、层间生产压差的关系以及各储层见气时间的关系,以多层叠置独立煤层气藏为研究对象,从成藏特征和煤层气产出机理出发,基于煤层气井井底压力表达式,推导了层间储层处液面压力的关系表达式,进而推导了层间生产压差的关系表达式以及层间见气时间的关系表达式。通过分析得出:①由于层间距的存在,在下储层未暴露时,上下储层间储层处液面压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下储层暴露后,上下储层间的储层处液面压力相等;②层间生产压差和层间见气时间也不一定相等,且差异的大小均与储层压差、层间距、储层暴露情况有关,其中层间见气时间的差异还受气井排采压差的影响。研究成果为煤层气多层合采井排采制度的制定以及多储层煤层气藏合采模拟实验方法的选取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来源】: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31(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煤层气多层合采井生产特征分析


多层煤层气系统示意

过程图,煤层气,过程,气量


无论是单井单层开采还是单井多层合采,煤层气产出机理和产出过程是一样的,即通过排水降压降低储层压力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使吸附态煤层气解吸为游离态,并经扩散和渗流运移至井筒产出。如图2所示,煤层气从煤基质运移至井筒中,渗流过程和解吸过程的驱动力是压力差,扩散过程的驱动力是浓度差,排水降压是前提,解吸、扩散、渗流、排水降压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煤层气井生产周期一般可分为产水期、产气量快速增加期、稳产期以及衰减期。产水期储层压力未降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此阶段只产水或有微量原始储层中游离态气体产出;产气量快速增加期吸附态气体开始解吸为游离态产出,此阶段日产气量逐渐增加,而产水量逐渐减少;稳产期气井日产气量达到最大值且较稳定,同时日产水量减小至一稳定值,此阶段气井以产气为主;衰减期气井日产气量开始下降,同时日产水量也再次开始下降,当日产气量为0时气井停产。

煤层气,井筒,水柱,井底


式中:Pf为井底压力,MPa;Pm为井筒中混气液柱压力,MPa;Pg为井筒中环空纯气柱压力,MPa;Pe为井口套压,MPa;ρ液为液柱的平均密度,kg/m3;g为重力加速度,m/s2;h为液柱高度,m。煤层气井产水阶段井筒中的液柱为水柱,井筒中无气柱,井口套压为0,井底压力由井筒中的水柱产生,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都格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发育特征[J]. 张广政,徐文慧.  中国煤炭地质. 2017(07)
[2]多层合采试井模型适用性研究及矿场实例分析[J]. 王月杰,陈晓明.  中国海上油气. 2017(02)
[3]贵州织金区块多煤层合采煤层气排采制度研究[J]. 彭兴平,谢先平,刘晓,杨松.  煤炭科学技术. 2016(02)
[4]煤层气井排采液面-套压协同管控——以沁水盆地樊庄区块为例[J]. 刘世奇,赵贤正,桑树勋,杨延辉,李梦溪,胡秋嘉,杨艳磊.  石油学报. 2015(S1)
[5]煤层气井合层排采控制方法[J]. 黄华州,桑树勋,苗耀,宋化发,张化军,沈国栋.  煤炭学报. 2014(S2)
[6]沁南煤层气合层排采有利开发地质条件[J]. 张政,秦勇,傅雪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4(06)
[7]韩城地区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效果评价[J]. 杜希瑶,李相方,徐兵祥,任维娜,邵长金,胡爱梅,翟雨阳.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4(02)
[8]白杨河区块煤层气分压合采因素分析[J]. 谢相军,张伟.  中国西部科技. 2014(03)
[9]沁水盆地寿阳区块3号和9号煤层合层排采的可行性研究[J]. 王振云,唐书恒,孙鹏杰,郑贵强.  中国煤炭地质. 2013(11)
[10]柴达木盆地涩北多层气藏合采物理模拟[J]. 朱华银,胡勇,李江涛,钟世敏,张利文,和雅琴.  石油学报. 2013(S1)



本文编号:3534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34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0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