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区中—新生代变格构造运动
发布时间:2021-12-11 12:38
下扬子区在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第三纪时期,发生了以特提斯洋与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所导致的3期变格构造运动。一方面极大地使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发生了基底拆离式递进变形改造;另一方面又在下扬子区形成了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的前渊盆地,以及由大型断裂带的平移走滑构造所形成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拉分盆地,呈"多米诺式"排列的上白垩统—第三系半地堑盆地则是岩石圈伸展拆离构造所形成的拉张盆地。3期变格运动促使了油气的形成与再分配聚集。
【文章来源】:石油实验地质. 2020,4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下扬子地区构造区划
在下扬子区,以怀玉山—障公山为主体的江南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由南向北的推挤作用,是下扬子区海相古生代盆地递进改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位于江南基底拆离推覆体上的“兰田盆地”和“修水盆地”,连续沉积了从震旦系、寒武系至中、下三叠统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层(图4),是扬子古生代克拉通周边坳陷盆地的一部分,因此“江南隆起”并不是加里东期古陆。在其下,由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表明不具备莫霍面下凹的“山根”,因此也不属于陆内造山带。它只是一个在第一变格运动(印支运动)期,由于基底拆离作用形成的推覆隆起带。而“兰田盆地”和“修水盆地”也只是一个轴向近EW,由震旦系—寒武系构成的复向斜构造,在其北翼发育了层间剪切滑脱作用形成的A型剪切小褶皱(枢纽:195°∠10°),及轴面产状为345°∠60°的B型褶皱,指示了由南向北的挤压作用。图3 用应力横剖面来说明的挠曲岩石圈强烈挠曲处的拆离作用
在扬子板块东部,这一期大规模的平移走滑构造极大地改变了前一期(印支期)由南向北推覆作用下的逆冲—褶皱构造变形的格局。其构造效应主要有[4]:(1)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活动使苏鲁造山带相对于大别山造山带向北左行平移533 km。据郝天珧等[11]地球物理资料,郯庐断裂带与黄海东缘断裂带(EMFYS)之间的扬子地台北缘,向北嵌入中朝地台块体之中,形成巨大的“Z”字形构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下扬子区伸展拆离构造[J]. 丁道桂,罗开平,刘光祥,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1)
[2]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J]. 丁道桂,王东燕,刘运黎. 地学前缘. 2009(04)
[3]洪镇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朱光,谢成龙,向必伟,胡召齐,王勇生,李鑫.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5)
[4]黄海深部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海区位置的地球物理研究[J]. 郝天珧,SUH Mancheol,刘建华,阎晓蔚,CHOI Suckwon,姚长利,刘少华,戴明刚,徐亚. 地学前缘. 2004(03)
[5]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 朱光,刘国生,W.J.Dunlap,C.Teyssier,王勇生,牛漫兰. 科学通报. 2004(02)
[6]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J]. 朱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7(03)
[7]宁镇山脉发现前震旦系——埤城群[J]. 闵庆魁. 地层学杂志. 1987(02)
[8]THIN-SKINNED PLATE-TECTONIC MODEL FOR COLLISION-TYPE OROGENESIS[J]. 许靖华. Science in China,Ser.A. 1981(01)
[9]关于盆地研究的几点意见[J]. 朱夏. 石油实验地质. 1980(03)
[10]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J].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张之孟,许志琴. 地质学报. 1977(02)
本文编号:3534695
【文章来源】:石油实验地质. 2020,4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下扬子地区构造区划
在下扬子区,以怀玉山—障公山为主体的江南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由南向北的推挤作用,是下扬子区海相古生代盆地递进改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位于江南基底拆离推覆体上的“兰田盆地”和“修水盆地”,连续沉积了从震旦系、寒武系至中、下三叠统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层(图4),是扬子古生代克拉通周边坳陷盆地的一部分,因此“江南隆起”并不是加里东期古陆。在其下,由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表明不具备莫霍面下凹的“山根”,因此也不属于陆内造山带。它只是一个在第一变格运动(印支运动)期,由于基底拆离作用形成的推覆隆起带。而“兰田盆地”和“修水盆地”也只是一个轴向近EW,由震旦系—寒武系构成的复向斜构造,在其北翼发育了层间剪切滑脱作用形成的A型剪切小褶皱(枢纽:195°∠10°),及轴面产状为345°∠60°的B型褶皱,指示了由南向北的挤压作用。图3 用应力横剖面来说明的挠曲岩石圈强烈挠曲处的拆离作用
在扬子板块东部,这一期大规模的平移走滑构造极大地改变了前一期(印支期)由南向北推覆作用下的逆冲—褶皱构造变形的格局。其构造效应主要有[4]:(1)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活动使苏鲁造山带相对于大别山造山带向北左行平移533 km。据郝天珧等[11]地球物理资料,郯庐断裂带与黄海东缘断裂带(EMFYS)之间的扬子地台北缘,向北嵌入中朝地台块体之中,形成巨大的“Z”字形构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下扬子区伸展拆离构造[J]. 丁道桂,罗开平,刘光祥,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1)
[2]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J]. 丁道桂,王东燕,刘运黎. 地学前缘. 2009(04)
[3]洪镇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朱光,谢成龙,向必伟,胡召齐,王勇生,李鑫.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5)
[4]黄海深部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海区位置的地球物理研究[J]. 郝天珧,SUH Mancheol,刘建华,阎晓蔚,CHOI Suckwon,姚长利,刘少华,戴明刚,徐亚. 地学前缘. 2004(03)
[5]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 朱光,刘国生,W.J.Dunlap,C.Teyssier,王勇生,牛漫兰. 科学通报. 2004(02)
[6]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J]. 朱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7(03)
[7]宁镇山脉发现前震旦系——埤城群[J]. 闵庆魁. 地层学杂志. 1987(02)
[8]THIN-SKINNED PLATE-TECTONIC MODEL FOR COLLISION-TYPE OROGENESIS[J]. 许靖华. Science in China,Ser.A. 1981(01)
[9]关于盆地研究的几点意见[J]. 朱夏. 石油实验地质. 1980(03)
[10]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J].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张之孟,许志琴. 地质学报. 1977(02)
本文编号:3534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3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