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承压堵漏模拟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4 21:02
堵漏颗粒在裂缝内架桥封堵过程与颗粒紧密堆积现象相类似,因此可参考颗粒紧密堆积Fuller曲线来确定封堵颗粒粒径分布。利用三轴承压堵漏实验装置可模拟漏失地层裂缝和三轴地应力状态,对比岩样破裂压力、重张压力和堵漏承压压力,开展2 mm裂缝下颗粒粒径分布对堵漏效果影响的堵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承压封堵裂缝的各级别颗粒粒径B、C、D、E所占百分比约为1.25∶1∶1.25∶1.5,而且粒径累积分布曲线与Fuller曲线相近,表明Fuller曲线可作为选择堵漏颗粒粒径分布的参考依据;实验后缝内堵漏颗粒只在裂缝内某些部位堆积分布,在裂缝面扭曲变形部位颗粒堆积更为明显;随着细颗粒百分比的增加,缝内封堵逐渐由缝口向裂尖过渡。
【文章来源】:钻采工艺. 2017,40(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实验中各组配方的粒径分布曲线
(a)PSD-1~PSD-5配方(b)PSD-5~PSD-10配方图1实验中各组配方的粒径分布曲线三、实验结果采用表2中PSD-1~PSD-10各组配方进行堵漏模拟实验,实验过程中各组配方的承压封堵压力与岩样破裂压力、重张压力的曲线见图2所示。(a)PSD-1~PSD-5配方(b)PSD-5~PSD-10配方图2破裂压力、重张压力和各组配方的承压曲线由图2可知:对于粗颗粒所占比重较大的颗粒粒径组合PSD-1~PSD-2配方,与其他粒径组合配方相比承压封堵效果较差,表明粗颗粒虽然可以在裂缝内形成架桥骨架并承受井内压力,但是由于细颗粒含量低造成粗颗粒之间的孔隙无法被有效填充,从而影响缝内封堵区域的致密性,钻井液仍能继续向裂缝内漏失;对于PSD-3配方,虽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封堵并承受较高压力,但是封堵后迅速失效,表明在缝内形成的封堵区域不稳定钻井液将继续漏失;对于PSD-4~PSD-5配方,随着细颗粒百分比逐渐升高,对裂缝的承压封堵效果也逐渐提高,表明细颗粒对堵漏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PSD-6~PSD-7配方,与其他配方相比该两组配方的承压封堵效果较好,表明粗、细颗粒比例合理相互配合可形成致密稳定的封堵区域,钻井液难以继续渗透漏失;对于PSD-8~PSD-10配方,细颗粒所占比重较大,虽然可以实现对裂缝的承压封堵,但是由于架桥的粗颗粒百分比偏低,所形成的封堵区域不稳定而迅速失效。实验结果表明堵漏颗粒组合中随着细颗粒百分比逐渐升高,堵漏承压能力逐渐提高,但是细颗粒百分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当粗颗粒百分比较低时,承压能力反而降低。配方PSD-6和PSD-7承压能力最高且粒径分布曲线与颗粒紧密堆积Fuller曲线相近。对于本文2mm裂缝,结合配方PSD-6、PSD-7和Fuller曲线可知,对于各级别颗粒粒径B、C、D、E所占百分比?
图3裂缝内堵漏材料的分布情况四、结论(1)利用三轴承压堵漏实验装置开展堵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各组颗粒组合承压能力介于岩样重张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且承压峰值压力均低于岩样的破裂压力。(2)实验结果表明对于2mm裂缝,各级别颗粒粒径B、C、D、E所占百分比约为1.25∶1∶1.25∶1.5,且粒径累积分布曲线与Fuller曲线相近;Fuller曲线可作为选择堵漏颗粒粒径分布的参考依据。(3)缝内堵漏颗粒只在裂缝内某些部位堆积,尤其是裂缝面扭曲变形部位;随着细颗粒百分比的增加,缝内封堵逐渐由缝口向裂尖过渡。(4)本文仅开展了2mm裂缝的核桃壳堵漏实验,三轴围压、裂缝开度和堵漏颗粒类型均对承压堵漏效果存在直接影响,下一步建议开展更多实验分别对其深入研究分析。参考文献[1]徐同台,刘玉杰,申威,等.钻井工程防漏堵漏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王业众,康毅力,游利军,等.裂缝性储层漏失机理及控制技术进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7,24(4):74-77.[3]舒刚,孟英峰,李红涛,等.裂缝内钻井液的漏失规律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11,33(6):29-32.[4]薛玉志,刘振东,唐代绪,等.裂缝性地层堵漏配方及规律性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9,26(6):28-30.[5]程仲,熊继有,程昆,等.物理法随钻堵漏技术的试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9,37(1):53-57.[6]KulkamiSD,SavariS,MaghrabiShadaad,etal.Normalstressrheologyofdrillingfluidsandpotentialinlostcircu-lationcontrol[C].SPE164617,2013.[7]Kaageson-LoeN,SandersMW,GrowcockF,etal.Par-ticulate-basedloss-preventionmaterial-Thesecretsoffracturesealingrevealed[C].IADC/SPE112595,200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裂缝性漏失的桥塞堵漏钻井液技术[J]. 赵正国,蒲晓林,王贵,黄书红,向朝纲,杨哲.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2(03)
[2]承压堵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郝惠军,田野,贾东民,刘学玲,郭明红,薛丽,刘艳,张黎黎.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1(06)
[3]裂缝内钻井液的漏失规律研究[J]. 舒刚,孟英峰,李红涛,贾红军,严俊涛,李海旭. 石油钻采工艺. 2011(06)
[4]DL-2H堵漏仪自动控制设计与应用[J]. 杨争,谭敏. 复杂油气藏. 2010(03)
[5]裂缝性地层堵漏配方及规律性研究[J]. 薛玉志,刘振东,唐代绪,侯业贵,宋兆辉,刘从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9(06)
[6]物理法随钻堵漏技术的试验研究[J]. 程仲,熊继有,程昆,凌云,王燕. 石油钻探技术. 2009(01)
[7]矿料级配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王立久,刘慧. 公路. 2008(01)
[8]裂缝性储层漏失机理及控制技术进展[J]. 王业众,康毅力,游利军,刘加杰.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7(04)
[9]复合堵漏中平衡区域及其在新型堵漏仪中的应用[J]. 王在明,邱正松,徐加放,黄维安. 石油学报. 2007(01)
[10]组合型裂缝漏床及其模拟堵漏试验方法的探索[J]. 冯学荣. 钻采工艺. 2004(06)
博士论文
[1]级配颗粒堆积体密度估算方法研究[D]. 张程林.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钻井液封堵理论与技术研究[D]. 王贵.西南石油大学 2012
[3]钻井工程中井漏预防与堵漏技术研究与应用[D]. 吕开河.中国石油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矿渣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水泥强度的影响[D]. 韩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69052
【文章来源】:钻采工艺. 2017,40(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实验中各组配方的粒径分布曲线
(a)PSD-1~PSD-5配方(b)PSD-5~PSD-10配方图1实验中各组配方的粒径分布曲线三、实验结果采用表2中PSD-1~PSD-10各组配方进行堵漏模拟实验,实验过程中各组配方的承压封堵压力与岩样破裂压力、重张压力的曲线见图2所示。(a)PSD-1~PSD-5配方(b)PSD-5~PSD-10配方图2破裂压力、重张压力和各组配方的承压曲线由图2可知:对于粗颗粒所占比重较大的颗粒粒径组合PSD-1~PSD-2配方,与其他粒径组合配方相比承压封堵效果较差,表明粗颗粒虽然可以在裂缝内形成架桥骨架并承受井内压力,但是由于细颗粒含量低造成粗颗粒之间的孔隙无法被有效填充,从而影响缝内封堵区域的致密性,钻井液仍能继续向裂缝内漏失;对于PSD-3配方,虽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封堵并承受较高压力,但是封堵后迅速失效,表明在缝内形成的封堵区域不稳定钻井液将继续漏失;对于PSD-4~PSD-5配方,随着细颗粒百分比逐渐升高,对裂缝的承压封堵效果也逐渐提高,表明细颗粒对堵漏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PSD-6~PSD-7配方,与其他配方相比该两组配方的承压封堵效果较好,表明粗、细颗粒比例合理相互配合可形成致密稳定的封堵区域,钻井液难以继续渗透漏失;对于PSD-8~PSD-10配方,细颗粒所占比重较大,虽然可以实现对裂缝的承压封堵,但是由于架桥的粗颗粒百分比偏低,所形成的封堵区域不稳定而迅速失效。实验结果表明堵漏颗粒组合中随着细颗粒百分比逐渐升高,堵漏承压能力逐渐提高,但是细颗粒百分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当粗颗粒百分比较低时,承压能力反而降低。配方PSD-6和PSD-7承压能力最高且粒径分布曲线与颗粒紧密堆积Fuller曲线相近。对于本文2mm裂缝,结合配方PSD-6、PSD-7和Fuller曲线可知,对于各级别颗粒粒径B、C、D、E所占百分比?
图3裂缝内堵漏材料的分布情况四、结论(1)利用三轴承压堵漏实验装置开展堵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各组颗粒组合承压能力介于岩样重张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且承压峰值压力均低于岩样的破裂压力。(2)实验结果表明对于2mm裂缝,各级别颗粒粒径B、C、D、E所占百分比约为1.25∶1∶1.25∶1.5,且粒径累积分布曲线与Fuller曲线相近;Fuller曲线可作为选择堵漏颗粒粒径分布的参考依据。(3)缝内堵漏颗粒只在裂缝内某些部位堆积,尤其是裂缝面扭曲变形部位;随着细颗粒百分比的增加,缝内封堵逐渐由缝口向裂尖过渡。(4)本文仅开展了2mm裂缝的核桃壳堵漏实验,三轴围压、裂缝开度和堵漏颗粒类型均对承压堵漏效果存在直接影响,下一步建议开展更多实验分别对其深入研究分析。参考文献[1]徐同台,刘玉杰,申威,等.钻井工程防漏堵漏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王业众,康毅力,游利军,等.裂缝性储层漏失机理及控制技术进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7,24(4):74-77.[3]舒刚,孟英峰,李红涛,等.裂缝内钻井液的漏失规律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11,33(6):29-32.[4]薛玉志,刘振东,唐代绪,等.裂缝性地层堵漏配方及规律性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9,26(6):28-30.[5]程仲,熊继有,程昆,等.物理法随钻堵漏技术的试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9,37(1):53-57.[6]KulkamiSD,SavariS,MaghrabiShadaad,etal.Normalstressrheologyofdrillingfluidsandpotentialinlostcircu-lationcontrol[C].SPE164617,2013.[7]Kaageson-LoeN,SandersMW,GrowcockF,etal.Par-ticulate-basedloss-preventionmaterial-Thesecretsoffracturesealingrevealed[C].IADC/SPE112595,200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裂缝性漏失的桥塞堵漏钻井液技术[J]. 赵正国,蒲晓林,王贵,黄书红,向朝纲,杨哲.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2(03)
[2]承压堵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郝惠军,田野,贾东民,刘学玲,郭明红,薛丽,刘艳,张黎黎.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1(06)
[3]裂缝内钻井液的漏失规律研究[J]. 舒刚,孟英峰,李红涛,贾红军,严俊涛,李海旭. 石油钻采工艺. 2011(06)
[4]DL-2H堵漏仪自动控制设计与应用[J]. 杨争,谭敏. 复杂油气藏. 2010(03)
[5]裂缝性地层堵漏配方及规律性研究[J]. 薛玉志,刘振东,唐代绪,侯业贵,宋兆辉,刘从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9(06)
[6]物理法随钻堵漏技术的试验研究[J]. 程仲,熊继有,程昆,凌云,王燕. 石油钻探技术. 2009(01)
[7]矿料级配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王立久,刘慧. 公路. 2008(01)
[8]裂缝性储层漏失机理及控制技术进展[J]. 王业众,康毅力,游利军,刘加杰.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7(04)
[9]复合堵漏中平衡区域及其在新型堵漏仪中的应用[J]. 王在明,邱正松,徐加放,黄维安. 石油学报. 2007(01)
[10]组合型裂缝漏床及其模拟堵漏试验方法的探索[J]. 冯学荣. 钻采工艺. 2004(06)
博士论文
[1]级配颗粒堆积体密度估算方法研究[D]. 张程林.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钻井液封堵理论与技术研究[D]. 王贵.西南石油大学 2012
[3]钻井工程中井漏预防与堵漏技术研究与应用[D]. 吕开河.中国石油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矿渣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水泥强度的影响[D]. 韩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69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6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