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自贡地区五峰期—龙马溪期古地形及其对页岩储层品质的控制
发布时间:2022-01-08 09:11
古地形影响着黑色页岩的累计厚度、储层品质和含气性。综合研究威远—自贡地区582.57km2三维地震全覆盖、多轮二维、11口井及4根岩芯资料表明,该地区WF1—LM4笔石带发育时期的古地形为"一缓坡、一鼻隆、一台地、一中心"分布格局。缓坡位于自203井—威202井—威201井一线,为川中古隆起的水下自然延伸,地形坡度小,地层厚度相对较薄;鼻隆位于威203井—威205井—内江地区,与川中古隆起相连,地形坡降相对较小,形态上为鼻状;台地分布于邓探1井—富顺地区,隆起幅度相对较小;沉积中心位于威远—自贡—威206井区,水深较大,水体还原性较强。WF1—LM1带发育期,威远小型鼻隆分布于威204井—威206井之间,五峰期分布面积63 km2, LM1带分布面积45 km2; LM2—LM4带发育期,鼻隆分布于威202井区,面积仅29 km2。古地形差异表现在页岩厚度、地震反射特征和笔石带等方面。沉积中心区地层厚度最大,由沉积中心向两侧上超尖灭,笔石带减少或缺失。古地形差异造成页岩储层厚度、品质及含气性等差异,...
【文章来源】:地层学杂志. 2020,44(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威远—自贡地区工区位置图与地层划分
沉积期古地形常造成水深差异,地势低洼处的沉积在填平补齐作用下常向地势高处上超尖灭。威远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时间早、品质差,故本次研究重点借助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三维资料分布见图1左)。以11口井精细合成记录标定为基础,建立多条横切川中古隆起水下缓坡的地震剖面。结果显示,研究区多处发育地层上超尖灭,表明地势存在不同程度的起伏。以地震剖面AA’、BB’和CC’为例(图2,剖面位置见图1),由沉积区向川中古隆起,五峰组底界埋深变浅,WF1—LM5带地层厚度存在小幅度的减薄,表明沉积时期川中古隆起为一个缓倾斜的水下缓坡。LM6—LM9带地层由沉积区向川中古隆起快速减薄,地震上发育多个上超点,表明该时期川中古隆起快速隆升,地形坡降变大。地震剖面CC’同时显示(图2),五峰组底界埋深向东加大,古地形向下倾斜,在威204井左侧达到最大。WF1—LM5带地震剖面在威204井区右侧出现2个明显的上超点,表现出双向上超特点,表明威204井区东、西两侧地势较高,右侧发育小型隆起。LM6—LM9带地震剖面由东向西单向上超,表明川中古隆起水下部分地形坡降基本一致,均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陡坡。2.2 地层厚度
利用威远—自贡地区11口钻井资料,并参考三维地震资料,按笔石生物地层发育顺序编制成地层等厚图。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地层分布特征和位置有所差异。WF1—WF4带地层厚0~8 m。在研究区川中古隆起南侧,该段地层厚0~6 m,地层厚度线分布相对较稀疏,威201井区地层厚度线分布相对较紧密。在研究区的川中古隆起东侧的自深1井—内江—威204井区,该段地层分布面积63 km2,地层厚0~6 m,地层厚度线呈鼻状向盆地南部伸入。该地区的零值区分布范围较大,内江—威205井区均缺失五峰组。邓探1井区,该段地层厚度小于6 m。该时期威202井区及资202井区发育2个沉积中心,地层厚度大于8 m(图4)。研究区LM1带地层厚度为0~4 m,其分布特征与五峰期相似:在川中古隆起南侧,地层厚0~4 m,地层厚度线分布相对较稀疏;川中古隆起右上侧,地层厚度为0~3 m,分布面积45 km2,地层厚度线呈鼻状向盆地南部伸入;富顺—隆昌地区,地层厚度小于4 m。威远—自贡地区为该时期沉积中心,LM1带地层厚度线呈扁圆形,地层厚度大于4 m。与五峰组相比,该时期沉积中心范围扩大,零值线向北收缩。LM2—LM4带地层厚0~7 m,该时期古地形为围绕川中古隆起发育的大型缓坡,威远县附近发育小型鼻隆,零值区和鼻隆区分布面积29 km2,分布位置向西迁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常规油气沉积学:内涵与展望[J]. 邱振,邹才能. 沉积学报. 2020(01)
[2]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页岩生储机理探讨[J]. 郭旭升,李宇平,腾格尔,王强,袁桃,申宝剑,马中良,魏富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01)
[3]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以长宁双河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董大忠,施振生,孙莎莎,郭长敏,张晨晨,郭雯,管全中,张梦琪,蒋珊,张磊夫,马超,武瑾,李宁,昌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5)
[4]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进展、挑战与前景[J]. 董大忠,施振生,管全中,蒋珊,张梦琪,张晨晨,王书彦,孙莎莎,于荣泽,刘德勋,彭平,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2018(04)
[5]四川盆地巫溪2井龙马溪组含气页岩细粒沉积纹层特征[J]. 施振生,邱振,董大忠,卢斌,梁萍萍,张梦琪.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2)
[6]页岩气基本特征、主要挑战与未来前景[J]. 邹才能,赵群,董大忠,杨智,邱振,梁峰,王南,黄勇,端安详,张琴,胡志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12)
[7]涪陵页岩气田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J]. 郭旭升,胡东风,李宇平,魏志红,魏祥峰,刘珠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4)
[8]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J]. 王玉满,李新景,董大忠,张晨晨,王淑芳. 天然气工业. 2017(04)
[9]四川盆地及邻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及沉积特征[J]. 聂海宽,金之钧,马鑫,刘忠宝,林拓,杨振恒. 石油学报. 2017(02)
[10]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小层划分与储层精细对比[J]. 赵圣贤,杨跃明,张鉴,王兰生,王兴志,罗超,田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3)
本文编号:3576287
【文章来源】:地层学杂志. 2020,44(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威远—自贡地区工区位置图与地层划分
沉积期古地形常造成水深差异,地势低洼处的沉积在填平补齐作用下常向地势高处上超尖灭。威远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时间早、品质差,故本次研究重点借助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三维资料分布见图1左)。以11口井精细合成记录标定为基础,建立多条横切川中古隆起水下缓坡的地震剖面。结果显示,研究区多处发育地层上超尖灭,表明地势存在不同程度的起伏。以地震剖面AA’、BB’和CC’为例(图2,剖面位置见图1),由沉积区向川中古隆起,五峰组底界埋深变浅,WF1—LM5带地层厚度存在小幅度的减薄,表明沉积时期川中古隆起为一个缓倾斜的水下缓坡。LM6—LM9带地层由沉积区向川中古隆起快速减薄,地震上发育多个上超点,表明该时期川中古隆起快速隆升,地形坡降变大。地震剖面CC’同时显示(图2),五峰组底界埋深向东加大,古地形向下倾斜,在威204井左侧达到最大。WF1—LM5带地震剖面在威204井区右侧出现2个明显的上超点,表现出双向上超特点,表明威204井区东、西两侧地势较高,右侧发育小型隆起。LM6—LM9带地震剖面由东向西单向上超,表明川中古隆起水下部分地形坡降基本一致,均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陡坡。2.2 地层厚度
利用威远—自贡地区11口钻井资料,并参考三维地震资料,按笔石生物地层发育顺序编制成地层等厚图。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地层分布特征和位置有所差异。WF1—WF4带地层厚0~8 m。在研究区川中古隆起南侧,该段地层厚0~6 m,地层厚度线分布相对较稀疏,威201井区地层厚度线分布相对较紧密。在研究区的川中古隆起东侧的自深1井—内江—威204井区,该段地层分布面积63 km2,地层厚0~6 m,地层厚度线呈鼻状向盆地南部伸入。该地区的零值区分布范围较大,内江—威205井区均缺失五峰组。邓探1井区,该段地层厚度小于6 m。该时期威202井区及资202井区发育2个沉积中心,地层厚度大于8 m(图4)。研究区LM1带地层厚度为0~4 m,其分布特征与五峰期相似:在川中古隆起南侧,地层厚0~4 m,地层厚度线分布相对较稀疏;川中古隆起右上侧,地层厚度为0~3 m,分布面积45 km2,地层厚度线呈鼻状向盆地南部伸入;富顺—隆昌地区,地层厚度小于4 m。威远—自贡地区为该时期沉积中心,LM1带地层厚度线呈扁圆形,地层厚度大于4 m。与五峰组相比,该时期沉积中心范围扩大,零值线向北收缩。LM2—LM4带地层厚0~7 m,该时期古地形为围绕川中古隆起发育的大型缓坡,威远县附近发育小型鼻隆,零值区和鼻隆区分布面积29 km2,分布位置向西迁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常规油气沉积学:内涵与展望[J]. 邱振,邹才能. 沉积学报. 2020(01)
[2]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页岩生储机理探讨[J]. 郭旭升,李宇平,腾格尔,王强,袁桃,申宝剑,马中良,魏富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01)
[3]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以长宁双河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董大忠,施振生,孙莎莎,郭长敏,张晨晨,郭雯,管全中,张梦琪,蒋珊,张磊夫,马超,武瑾,李宁,昌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5)
[4]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进展、挑战与前景[J]. 董大忠,施振生,管全中,蒋珊,张梦琪,张晨晨,王书彦,孙莎莎,于荣泽,刘德勋,彭平,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2018(04)
[5]四川盆地巫溪2井龙马溪组含气页岩细粒沉积纹层特征[J]. 施振生,邱振,董大忠,卢斌,梁萍萍,张梦琪.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2)
[6]页岩气基本特征、主要挑战与未来前景[J]. 邹才能,赵群,董大忠,杨智,邱振,梁峰,王南,黄勇,端安详,张琴,胡志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12)
[7]涪陵页岩气田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J]. 郭旭升,胡东风,李宇平,魏志红,魏祥峰,刘珠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4)
[8]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J]. 王玉满,李新景,董大忠,张晨晨,王淑芳. 天然气工业. 2017(04)
[9]四川盆地及邻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及沉积特征[J]. 聂海宽,金之钧,马鑫,刘忠宝,林拓,杨振恒. 石油学报. 2017(02)
[10]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小层划分与储层精细对比[J]. 赵圣贤,杨跃明,张鉴,王兰生,王兴志,罗超,田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3)
本文编号:3576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7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