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尺度超临界CO 2 油升温过饱和析出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5 13:09
CO2和高温蒸汽都在提高原油采收中被广泛应用。两者联合可以有效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动性,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波及效率。在高温蒸汽作用下,已溶解于原油的CO2会发生过饱和析出。析出气泡成核、生长和流动对地层多相流体分布及渗流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孔隙尺度高压可视化实验系统,研究超临界CO2-油升温过饱和析出,探究了升温幅度和速率对过饱和析出气泡成核、生长和流动三个阶段的影响机理,同时也分析了气泡不同成核特征对后续生长和流动的影响规律。
【文章来源】: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0,41(1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孔隙尺度高温高压可视化实验系统[11】??Fig.?1?Pore-scale?liigh-pressure?visual?experimental?system??
热器以及高压围压釜釜体加热器控??制。本研究中需要对微观模型进行升温,围压釜加??热器需要对整个围压釜加热,从而加热微观模型,反??应速度慢、难以精确控制,同时往往微观模型上下游??与围压釜接触部分先于微观模型被加热,影响升温??实验。??本研究中设计加工了微观模型局部加热测温结??构,通过微加工技术沉积在玻璃片上的铂丝可以实??现对于微观模型局部进行加热的功能,同时利用铂??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特性,实现对于微观模型局部??温度测量。微观模型局部加热测温结构加工示意图??如图2(a)所示:在玻璃片上光刻后进行铕及钛金属??滅射,钛金属可以有效防止滅射在玻璃上的铂发生??物理脱落,最终通过光刻胶剥离工艺后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铂丝加热测温结构。将沉积了铂丝结构的玻??璃片与特定的印刷电路板(PCB)进行黏接,并通过??金丝压焊将玻璃片上铂丝连接到PCB导线接口,焊??玻璃?光刻胶??1.清洗?2.匀胶??3.光刻??拍&钛??4.金属鹏射??5.光刻胶剥离??玻璃铂丝?PCB??金丝??压焊??铂结构与PCB金丝压焊??(a)微加工工艺示意图??1620??1590??1560??”1530??^?1500??1470??1440??1410?20?30?40?50?60?70?80?90?100??T/°C??(b)电阻-温度测量曲线??图2微观模型局部加热测温结构??Fig.?2?Micromodel?local?heating?&:?temperature??measurement?unit??接后用环氧树脂灌封胶密封焊接点及金丝部分。密??封后通过导热硅胶将加热测温
??C02相。根据非均相成核理论1121,当升温导致超临??界co2在原油中过饱和度足够大使得相变自由能超??过界面自由能时,超临界co2气泡才会在壁面成核??析出,而这个过程同样受到升温的幅度及速率影响。??在保持升温速率为11?左右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升温幅度为5.4?K和9.2?K的C02-正十二烷??升温过饱和析出实验,但是实验中微观模型内始终??没有发现C02气泡析出,可见超临界C02-正十二??烷体系需要一定过饱和度才能使得超临界C02气泡??成核析出.??图3(a) ̄(e)为可视化系统捕捉到的实验1?5工??况中超临界C02气泡析出成核的图像。可以发现所??有工况中捕捉到气泡的时候,气泡尺寸都已经和孔??隙尺寸可比。个别捕捉到气泡成核完整过程的实验??中发现,气泡从成核到尺寸与孔隙可比的过程非常??短,推测是由于超临界C02在正十二烷中较大的溶??解度、过饱和度导致超临界C02气泡成核后初期快??速生长。??实验1?3升温速率接近,保持在11?Kmiii-1左??右,升温幅度从15.8?K增加至34.4?K。实验1和实??验2中产生的气泡成核数量均较少,实验2相比实??验1,随着升温幅度增加,微观模型多孔结构中产生??的超临界C02气泡成核点略微增多。实验3中升温??幅度为34.4?K,多孔结构内快速产生大量密集的超??临界C02气泡,并在初期快速生长占据临近大孔空??间。实验3?5升温幅度保持在35?K左右,升温速率??从11.5?K.min_1降至2.6?K.min-1。随着升温速率降??低,成核气泡数量减少。同时,实验4、5中气泡成核??现象与实验1、2中较为接近,气泡成核数
本文编号:3590673
【文章来源】: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0,41(1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孔隙尺度高温高压可视化实验系统[11】??Fig.?1?Pore-scale?liigh-pressure?visual?experimental?system??
热器以及高压围压釜釜体加热器控??制。本研究中需要对微观模型进行升温,围压釜加??热器需要对整个围压釜加热,从而加热微观模型,反??应速度慢、难以精确控制,同时往往微观模型上下游??与围压釜接触部分先于微观模型被加热,影响升温??实验。??本研究中设计加工了微观模型局部加热测温结??构,通过微加工技术沉积在玻璃片上的铂丝可以实??现对于微观模型局部进行加热的功能,同时利用铂??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特性,实现对于微观模型局部??温度测量。微观模型局部加热测温结构加工示意图??如图2(a)所示:在玻璃片上光刻后进行铕及钛金属??滅射,钛金属可以有效防止滅射在玻璃上的铂发生??物理脱落,最终通过光刻胶剥离工艺后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铂丝加热测温结构。将沉积了铂丝结构的玻??璃片与特定的印刷电路板(PCB)进行黏接,并通过??金丝压焊将玻璃片上铂丝连接到PCB导线接口,焊??玻璃?光刻胶??1.清洗?2.匀胶??3.光刻??拍&钛??4.金属鹏射??5.光刻胶剥离??玻璃铂丝?PCB??金丝??压焊??铂结构与PCB金丝压焊??(a)微加工工艺示意图??1620??1590??1560??”1530??^?1500??1470??1440??1410?20?30?40?50?60?70?80?90?100??T/°C??(b)电阻-温度测量曲线??图2微观模型局部加热测温结构??Fig.?2?Micromodel?local?heating?&:?temperature??measurement?unit??接后用环氧树脂灌封胶密封焊接点及金丝部分。密??封后通过导热硅胶将加热测温
??C02相。根据非均相成核理论1121,当升温导致超临??界co2在原油中过饱和度足够大使得相变自由能超??过界面自由能时,超临界co2气泡才会在壁面成核??析出,而这个过程同样受到升温的幅度及速率影响。??在保持升温速率为11?左右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升温幅度为5.4?K和9.2?K的C02-正十二烷??升温过饱和析出实验,但是实验中微观模型内始终??没有发现C02气泡析出,可见超临界C02-正十二??烷体系需要一定过饱和度才能使得超临界C02气泡??成核析出.??图3(a) ̄(e)为可视化系统捕捉到的实验1?5工??况中超临界C02气泡析出成核的图像。可以发现所??有工况中捕捉到气泡的时候,气泡尺寸都已经和孔??隙尺寸可比。个别捕捉到气泡成核完整过程的实验??中发现,气泡从成核到尺寸与孔隙可比的过程非常??短,推测是由于超临界C02在正十二烷中较大的溶??解度、过饱和度导致超临界C02气泡成核后初期快??速生长。??实验1?3升温速率接近,保持在11?Kmiii-1左??右,升温幅度从15.8?K增加至34.4?K。实验1和实??验2中产生的气泡成核数量均较少,实验2相比实??验1,随着升温幅度增加,微观模型多孔结构中产生??的超临界C02气泡成核点略微增多。实验3中升温??幅度为34.4?K,多孔结构内快速产生大量密集的超??临界C02气泡,并在初期快速生长占据临近大孔空??间。实验3?5升温幅度保持在35?K左右,升温速率??从11.5?K.min_1降至2.6?K.min-1。随着升温速率降??低,成核气泡数量减少。同时,实验4、5中气泡成核??现象与实验1、2中较为接近,气泡成核数
本文编号:3590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9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