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油MIP与劣质催化裂化柴油LTAG组合工艺催化裂化装置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3 22:52
炼油结构调整、油品提质升级要求炼油厂调整催化裂化工艺的加工策略,增产清洁汽油馏分并减少劣质催化裂化柴油产品。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采用MIP与LTAG组合工艺技术进行催化裂化装置改造,通过设计双反应器工艺流程,解决了重油催化裂化原料与加氢后劣质柴油两种差异性原料进行高选择性裂化反应的难题。对比改造前的FDFCC工艺技术,重油MIP与劣质催化裂化柴油LTAG组合工艺,通过精确控制LTAG原料的加氢深度实现了多产富含芳烃高辛烷值汽油的目标;装置改造后,汽油收率明显增加,汽油辛烷值显著提高,汽油中烯烃含量降低而芳烃含量明显提高;柴油十六烷值降低幅度大,油浆密度略有增加,其中副提升管LTAG油浆产率较低,对应的副分馏塔需要补充油浆才能保障油浆系统运行。
【文章来源】: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5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流程示意
图2为2018年装置开工初期主、副分馏塔混合油浆的密度变化情况。由图2可见,开工初期油浆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油浆密度(20 ℃)基本稳定在1 120 kg/m3左右,但是较改造前(1 050 kg/m3)有明显的升高。通过对主、副分馏塔工况进行分析发现,LTAG工艺对应的副分馏塔油浆产率为1.3%,较设计值(1.5%)偏低;并且LTAG反应器旋风分离器为粗旋+顶旋模式,催化剂跑损较MIP主反应器VQS快分系统偏多,使副分馏塔塔底油浆系统固含量达标难以保证。为保证副分馏塔油浆系统的密度及固含量,补充主分馏塔塔底油浆进副分馏塔,以提高副分馏塔油浆外甩率,并保持副分馏塔油浆密度及固含量。装置调整后主分馏塔油浆外甩率为5.0%左右,主分馏塔的一部分油浆补至副分馏塔塔底,副分馏塔油浆外甩率为1.5%~1.7%,装置总油浆外甩率为5.47%。控制油浆密度(20 ℃)在1 125~1 150 kg/m3范围内,在密度(20 ℃)小于1 100 kg/m3时尽量控制油浆外甩率,以降低油浆产率,保证装置液体收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催化裂化柴油加氢回炼技术探讨[J]. 周建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09)
[2]柴油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J]. 郭春垒,范景新,臧甲忠,于海斌,李滨,王银斌. 化工进展. 2018(11)
[3]催化柴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LTAG工艺工业应用[J]. 王伟. 齐鲁石油化工. 2017(04)
[4]LTAG技术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工业应用[J]. 倪前银,黄波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11)
[5]催化裂化柴油加工路线选择及优化[J]. 高磊.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07)
[6]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路线对柴汽比的影响[J]. 庞新迎,王德会,张晓光,徐以泉,谢崇亮.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06)
[7]LCO加氢-催化组合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技术(LTAG)的开发[J]. 龚剑洪,龙军,毛安国,张久顺,蒋东红,杨哲.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6(05)
[8]催化裂化柴油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发展[J]. 葛泮珠. 化工进展. 2016(S1)
[9]炼油工业:市场的变化与技术对策[J]. 李大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2)
[10]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轻质芳烃的分子水平研究[J]. 毛安国,龚剑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07)
本文编号:3605313
【文章来源】: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5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流程示意
图2为2018年装置开工初期主、副分馏塔混合油浆的密度变化情况。由图2可见,开工初期油浆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油浆密度(20 ℃)基本稳定在1 120 kg/m3左右,但是较改造前(1 050 kg/m3)有明显的升高。通过对主、副分馏塔工况进行分析发现,LTAG工艺对应的副分馏塔油浆产率为1.3%,较设计值(1.5%)偏低;并且LTAG反应器旋风分离器为粗旋+顶旋模式,催化剂跑损较MIP主反应器VQS快分系统偏多,使副分馏塔塔底油浆系统固含量达标难以保证。为保证副分馏塔油浆系统的密度及固含量,补充主分馏塔塔底油浆进副分馏塔,以提高副分馏塔油浆外甩率,并保持副分馏塔油浆密度及固含量。装置调整后主分馏塔油浆外甩率为5.0%左右,主分馏塔的一部分油浆补至副分馏塔塔底,副分馏塔油浆外甩率为1.5%~1.7%,装置总油浆外甩率为5.47%。控制油浆密度(20 ℃)在1 125~1 150 kg/m3范围内,在密度(20 ℃)小于1 100 kg/m3时尽量控制油浆外甩率,以降低油浆产率,保证装置液体收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催化裂化柴油加氢回炼技术探讨[J]. 周建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09)
[2]柴油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J]. 郭春垒,范景新,臧甲忠,于海斌,李滨,王银斌. 化工进展. 2018(11)
[3]催化柴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LTAG工艺工业应用[J]. 王伟. 齐鲁石油化工. 2017(04)
[4]LTAG技术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工业应用[J]. 倪前银,黄波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11)
[5]催化裂化柴油加工路线选择及优化[J]. 高磊.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07)
[6]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路线对柴汽比的影响[J]. 庞新迎,王德会,张晓光,徐以泉,谢崇亮.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06)
[7]LCO加氢-催化组合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技术(LTAG)的开发[J]. 龚剑洪,龙军,毛安国,张久顺,蒋东红,杨哲.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6(05)
[8]催化裂化柴油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发展[J]. 葛泮珠. 化工进展. 2016(S1)
[9]炼油工业:市场的变化与技术对策[J]. 李大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2)
[10]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轻质芳烃的分子水平研究[J]. 毛安国,龚剑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07)
本文编号:3605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0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