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杏六区中、西部聚驱受效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5 03:30
  杏六区中、西部聚驱区块于2011年投产开发,在经历了水驱空白阶段后现已进入聚驱阶段。注聚以后,出现压力上升水平偏低、含水回升速度偏高等现象,严重影响杏六区中、西部区块的开发效果。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杏六区中、西部注聚层位葡I1-3层的地质特征,研究区目的层自下而上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砂、废弃河道砂、分流河间砂、表外储层等砂体类型。各小层内河道砂大面积发育,PI22-PI3发育程度更好,砂体连通性较好,水洗程度较高,含水均超过50%,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及砂体变差部位,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的顶部。分析了杏六区中、西部区块的聚驱开发现状,本区聚驱后出现注入压力持续不升或上升缓慢,部分井区含水回升速度较快等现象,从而导致聚驱开发效果较差。造成注入压力低的原因一是注采失衡地下亏空导致注入压力低,二是储层存在砂体分布、隔夹层分布及大孔道分布等非均质性造成注入剂波及体积有限。造成含水上升快的原因主要在于采出程度高、供液水平低。为此提出通过整改设备及工艺流程降低粘损,增加波及体积;采用调整注入聚合物的分子量、调整注入参数,实施测调分注及提高油层内顶...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杏六区中、西部聚驱受效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杏六区中、西部位置示意图

模式图,测井相,微相,模式图


到杏树岗油田南部,因此杏树岗北部沉积的是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之后开始湖进,湖岸线向杏树岗北部移动,此时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与此相应研究区主要发育分流河道砂、废弃河道砂、分流河间砂、表外储层等微相类型[18]。不同微相砂体特征及测井相模式如下所示(图 2.1)。分流河道微相厚度较大,垂向具典型正韵律,测井曲线多显示箱型、漏斗型等形态,SP 曲线和微电极曲线具有高幅度值和高幅度差[19];废弃河道一般厚度也较大,垂向正韵律更明显,SP 曲线和微电极曲线具有中高幅度值和中高幅度差;分流间砂体一般厚度较小,垂向测井曲线多呈现指状,SP 曲线和微电极曲线具有中低幅度值和中低幅度差;表外储层最差。分流河道微相 废弃河道微相

测井曲线,沉积相带图


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根据测井相模式对全区进行了微相划分,绘制平面沉积相图来分析葡Ⅰ1~3 层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葡Ⅰ1~3 层总的发育特征是:自下而上随着沉积环境的变迁,由三角洲水上分流平原到内前缘相,砂体发育规模逐渐减小,有效厚度发育逐渐变薄,渗透性逐渐变差[20]。葡Ⅰ332单元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主要微相包括水上分流河道、废弃河道、河道间薄层砂等。其中,分流河道极为发育,在平面上多条河道切割合并形成连续性较好的复合曲流带,废弃河道零星分布在复合曲流带中厚度较薄的位置(图 2.2)。葡Ⅰ331单元与葡Ⅰ332单元相近,也以高弯曲水上分流河道砂体最为发育,但砂体规模较葡Ⅰ332单元小,主要在研究区中西部砂体连续性较好,而中东部区域主要以河间砂体为主(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萨北油田注入系统黏损的治理[J]. 王艳.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05)
[2]泡沫复合驱污水配注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原因及对策[J]. 袁斌,韩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02)
[3]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J]. 刘淑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2 (03)
[4]SH油田聚合物驱影响因素分析及注聚参数优化[J]. 赵传峰,陈民锋.  特种油气藏. 2011(01)
[5]注聚合物井压力响应特征分析[J]. 刘新科,程时清,岳世俊.  特种油气藏. 2011(01)
[6]污水聚合物驱地面配注工艺技术[J]. 闫云贵,邢立国,徐伟生,张杰,杨怀军,邹向成,郑波.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8(09)
[7]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的调整措施[J]. 隋同花,邓新颖,冯新永,张洪林,韩军,刘国华.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07)
[8]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注入速度研究[J]. 杨二龙,宋考平.  石油钻采工艺. 2006(03)
[9]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 王德民,程杰成,吴军政,王刚.  石油学报. 2005(01)
[10]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J]. 夏惠芬,王德民,刘中春,杨清彦.  石油学报. 2001(04)

博士论文
[1]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D]. 柴方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本文编号:3607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07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