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5 15:59
限制在青铜峡-固原断裂以东、摆宴井断裂以西,灵武断裂以南、平凉一线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夹持在华北克拉通、阿拉善地块、秦岭-祁连造山带等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处于不同构造系统中,受到不同动力体系的影响,构造特征和演化十分复杂且具有代表性。虽长期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但是由于资料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导致在其基本构造模式,关键构造时期构造格局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同时,盆地西缘作为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拓展区长期以来受到油气工作者的重视,也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但是由于对其基本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还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勘探工作长久以来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于野外露头资料,钻井资料,重、磁、电资料和地震资料,以板块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航磁、重力和CEMP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野外露头资料的解析,钻井资料的标定,完成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在各种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完成了西缘南段构造层序及其结构关系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了区内主要断裂特征...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桌子山地区辉绿岩体侵入长城系晚石炭世,鄂尔多斯西缘与贺兰地区再度坳陷产生陆内断-坳盆地,至中二叠世期间形成海陆交互相、陆相多种沉积建造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叠世末的晚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西缘与贺兰地区地层发生了一定的变形,从而造成了上覆侏罗系与上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邓昆,2008;胡喜峰,2008;白勇,2012)。图2-3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下古生界剖面图鄂尔多斯西缘断褶带和贺兰构造带在古生代时期的演化明显受控于秦岭-祁连海槽的构造发展,它的生成和发展又对东西两侧不同构造单元发育有影响。它的岩性岩相、地层变形特征等方面,均与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不同,也与西侧的活动造山带不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霍福臣,1993)。(2)走廊冲断构造带该构造带的东界为青铜峡-固原断裂,西南边界为西南华山断裂。该构造带的寒武系-下中奥陶统为厚度巨大的碎屑岩-碳酸盐和复理石沉积,具少量火山活动;中奥陶世后的抬升造成上奥陶统缺失;早-中志留世再次沉积,主要岩性为地台型碳酸盐岩;晚志留世的海退导致碎屑供给增加,形成了粗碎屑岩沉积。早泥盆世该带再度隆起,缺失下泥盆统。中泥盆世开始至三叠纪为山前坳陷及大型内陆盆地沉积,具海陆交互及陆相建造特点;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在该区响应十分强烈,地层发生明显褶皱与冲断,并伴有热液和火山活动(邓昆,2008;刘超,2009;白勇,201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6(3)石沟驿-平凉走滑转换构造系该构造系介于前述两个构造系之间,为北部的伸展构造区和南部的挤压构造区之间的调节区带。甜水堡以南,由于鄂尔多斯盆地新生代受到的右旋剪切作用,形成许多以走滑作用为主的高角度冲断层或花状构造。甜水堡以北的石沟驿地区则走滑转换作用较弱,主要表现为对冲断构造系的强烈叠加改造。2.3研究区区域构造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显生宙期间以来,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依次受到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对应的形成了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图2-6)(任纪舜,2000),其构造演化过程如表2-1。图2-6中国及亚洲古构造格局图(据任纪舜,20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西缘北段的地壳结构和块体间变形关系[J]. 陈一方,陈九辉,郭飚,李顺成,齐少华,赵盼盼,李晓姝.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3)
[2]埋藏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溶蚀作用实验模拟——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碳为例[J]. 李雅雯,王兴志,展燕,杨西燕,黄荟文,杜垚,霍飞. 海洋地质前沿. 2020(02)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奥陶统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蒋苏扬,黄文辉,张永生. 现代地质. 2020(03)
[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研究[J]. 陈庆龙,蒲仁海,郭玮,白清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9(04)
[5]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高春云,周立发.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6)
[6]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三道坎组砂岩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J]. 蒋苏扬,黄文辉,张永生,刑恩袁,桂宝玲,彭渊,赵海彤,商雯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9(04)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J]. 吴东旭,孙六一,周进高,吴兴宁,黄正良,丁振纯,刘磊. 天然气工业. 2019(06)
[8]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三叠世构造-物源-古地貌体系演化——来自碎屑锆石、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的证据[J]. 谭聪,阮壮,于炳松,刘策,苏玲. 石油学报. 2019(06)
[9]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奥陶统拉什仲组深水等深流沉积[J]. 李向东,陈海燕. 地球科学. 2020(04)
[10]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 尹泽,刘自亮,彭楠,沈芳,谭梦琪,王玉冲,梁雨晨,王红伟. 沉积学报. 2019(01)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D]. 刘晓波.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2]鄂尔多斯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研究[D]. 白勇.西北大学 2012
[3]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D]. 邓昆.西北大学 2008
[4]鄂尔多斯西缘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聚集[D]. 张义楷.西北大学 2007
[5]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D]. 李天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6]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研究[D]. 李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D]. 姜萌蕾.西北大学 2018
[2]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构造建模[D]. 傅定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 朱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4]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延长期原盆恢复[D]. 刘超.西北大学 2009
[5]鄂尔多斯西缘地区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研究[D]. 胡喜锋.西北大学 2008
[6]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D]. 李向平.西北大学 2006
[7]鄂尔多斯西缘地区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D]. 王岚.西北大学 2005
[8]鄂尔多斯盆地东西缘断裂对比[D]. 戴广凯.山东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8826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桌子山地区辉绿岩体侵入长城系晚石炭世,鄂尔多斯西缘与贺兰地区再度坳陷产生陆内断-坳盆地,至中二叠世期间形成海陆交互相、陆相多种沉积建造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叠世末的晚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西缘与贺兰地区地层发生了一定的变形,从而造成了上覆侏罗系与上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邓昆,2008;胡喜峰,2008;白勇,2012)。图2-3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下古生界剖面图鄂尔多斯西缘断褶带和贺兰构造带在古生代时期的演化明显受控于秦岭-祁连海槽的构造发展,它的生成和发展又对东西两侧不同构造单元发育有影响。它的岩性岩相、地层变形特征等方面,均与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不同,也与西侧的活动造山带不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霍福臣,1993)。(2)走廊冲断构造带该构造带的东界为青铜峡-固原断裂,西南边界为西南华山断裂。该构造带的寒武系-下中奥陶统为厚度巨大的碎屑岩-碳酸盐和复理石沉积,具少量火山活动;中奥陶世后的抬升造成上奥陶统缺失;早-中志留世再次沉积,主要岩性为地台型碳酸盐岩;晚志留世的海退导致碎屑供给增加,形成了粗碎屑岩沉积。早泥盆世该带再度隆起,缺失下泥盆统。中泥盆世开始至三叠纪为山前坳陷及大型内陆盆地沉积,具海陆交互及陆相建造特点;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在该区响应十分强烈,地层发生明显褶皱与冲断,并伴有热液和火山活动(邓昆,2008;刘超,2009;白勇,201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6(3)石沟驿-平凉走滑转换构造系该构造系介于前述两个构造系之间,为北部的伸展构造区和南部的挤压构造区之间的调节区带。甜水堡以南,由于鄂尔多斯盆地新生代受到的右旋剪切作用,形成许多以走滑作用为主的高角度冲断层或花状构造。甜水堡以北的石沟驿地区则走滑转换作用较弱,主要表现为对冲断构造系的强烈叠加改造。2.3研究区区域构造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显生宙期间以来,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依次受到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对应的形成了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图2-6)(任纪舜,2000),其构造演化过程如表2-1。图2-6中国及亚洲古构造格局图(据任纪舜,20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西缘北段的地壳结构和块体间变形关系[J]. 陈一方,陈九辉,郭飚,李顺成,齐少华,赵盼盼,李晓姝.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3)
[2]埋藏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溶蚀作用实验模拟——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碳为例[J]. 李雅雯,王兴志,展燕,杨西燕,黄荟文,杜垚,霍飞. 海洋地质前沿. 2020(02)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奥陶统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蒋苏扬,黄文辉,张永生. 现代地质. 2020(03)
[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研究[J]. 陈庆龙,蒲仁海,郭玮,白清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9(04)
[5]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高春云,周立发.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6)
[6]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三道坎组砂岩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J]. 蒋苏扬,黄文辉,张永生,刑恩袁,桂宝玲,彭渊,赵海彤,商雯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9(04)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J]. 吴东旭,孙六一,周进高,吴兴宁,黄正良,丁振纯,刘磊. 天然气工业. 2019(06)
[8]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三叠世构造-物源-古地貌体系演化——来自碎屑锆石、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的证据[J]. 谭聪,阮壮,于炳松,刘策,苏玲. 石油学报. 2019(06)
[9]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奥陶统拉什仲组深水等深流沉积[J]. 李向东,陈海燕. 地球科学. 2020(04)
[10]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 尹泽,刘自亮,彭楠,沈芳,谭梦琪,王玉冲,梁雨晨,王红伟. 沉积学报. 2019(01)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D]. 刘晓波.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2]鄂尔多斯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研究[D]. 白勇.西北大学 2012
[3]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D]. 邓昆.西北大学 2008
[4]鄂尔多斯西缘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聚集[D]. 张义楷.西北大学 2007
[5]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D]. 李天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6]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研究[D]. 李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D]. 姜萌蕾.西北大学 2018
[2]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构造建模[D]. 傅定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 朱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4]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延长期原盆恢复[D]. 刘超.西北大学 2009
[5]鄂尔多斯西缘地区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研究[D]. 胡喜锋.西北大学 2008
[6]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D]. 李向平.西北大学 2006
[7]鄂尔多斯西缘地区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D]. 王岚.西北大学 2005
[8]鄂尔多斯盆地东西缘断裂对比[D]. 戴广凯.山东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8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0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