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含油率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23-06-02 03:22
我国陆相盆地内普遍存在油页岩与煤共生的地质现象。本文以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分析(含油率、灰分、挥发分、全硫和发热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岩石热解、显微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控制因素开展研究。根据含油率等工业品质特征,将研究区油页岩与煤进一步划分为高含油率油页岩(HOS)、低含油率油页岩(LOS)、高含油率煤(HC)和低含油率煤(LC)4种亚类。其中HC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生烃潜力最高,其次为LC、HOS和LOS,4种亚类的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均处于未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与有机质来源是控制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关键因素,HOS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中等的湖沼环境,而HC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丰富的泥炭沼泽环境。油页岩与煤形成时期的高等植物以松科、柏科/杉科、南洋杉科、罗汉松科和蕨类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可以提供充足的树脂和蜡质有机质,从而使油页岩与煤具有相对较高的含油率。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与测试分析
3 油页岩与煤的特征
3.1 油页岩与煤的工业品质特征
3.2 油页岩与煤的基本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3 油页岩与煤的显微组分特征
3.4 油页岩与煤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4.1 正构烷烃与姥鲛烷、植烷
3.4.2 甾烷和藿烷
3.4.3 倍半萜、双萜和蕨烷
4 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控制因素
4.1 沉积环境与古水体条件
4.2 有机质来源
5 结论
本文编号:3827565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与测试分析
3 油页岩与煤的特征
3.1 油页岩与煤的工业品质特征
3.2 油页岩与煤的基本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3 油页岩与煤的显微组分特征
3.4 油页岩与煤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4.1 正构烷烃与姥鲛烷、植烷
3.4.2 甾烷和藿烷
3.4.3 倍半萜、双萜和蕨烷
4 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控制因素
4.1 沉积环境与古水体条件
4.2 有机质来源
5 结论
本文编号:3827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82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