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气田延969井区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2 14:52
延安气田延969井区山西组储层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其孔隙度、渗透率极低,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气田后续的生产开发。常规的单一测试手段难以有效的评价超低渗透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从而制约着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本论文在对研究区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粒度分析、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渗吸实验、相渗实验等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在分析研究区的基本沉积学及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研究区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赋存特征、渗吸特征、气水相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砂岩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61.54%);砂岩粒度以细砂为主(54%);填隙物以黏土、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长石溶孔、剩余粒间孔、晶间孔和杂基溶孔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为主。(2)通过高压压汞实验,根据排驱压力小于1MPa、在12.5MPa之间、大于2.5MPa将储层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中I类为低排驱压力-微-微细喉道型,II类为中排驱压力-微喉道型,III...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致密砂岩储层及致密砂岩气概念
1.2.2 储层的研究现状
1.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4 储层渗流特征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基本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质概况
2.1.2 研究区地层划分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2.1 储层岩石学类型
2.2.2 碎屑成分及特征
2.2.3 填隙物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1 孔喉类型
3.1.1 孔隙类型
3.1.2 喉道类型
3.2 孔喉参数特征
3.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3.2.2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
3.2.3 孔隙结构与物性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储层渗流特征
4.1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4.1.1 实验原理及样品信息
4.1.2 实验结果
4.1.3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影响因素
4.2 渗吸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孔隙结构的影响
4.2.2 物性的影响
4.2.3 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4.3 气水两相相渗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实验样品及结果
4.3.2 气水两相渗流特征
4.3.3 气水相渗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4.4 不同排驱压力下的储层特征
4.4.1 低排驱压力(I类)
4.4.2 中排驱压力(II类)
4.4.3 中高排驱压力(III类)
4.5 小结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869890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致密砂岩储层及致密砂岩气概念
1.2.2 储层的研究现状
1.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4 储层渗流特征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基本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质概况
2.1.2 研究区地层划分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2.1 储层岩石学类型
2.2.2 碎屑成分及特征
2.2.3 填隙物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1 孔喉类型
3.1.1 孔隙类型
3.1.2 喉道类型
3.2 孔喉参数特征
3.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3.2.2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
3.2.3 孔隙结构与物性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储层渗流特征
4.1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4.1.1 实验原理及样品信息
4.1.2 实验结果
4.1.3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影响因素
4.2 渗吸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孔隙结构的影响
4.2.2 物性的影响
4.2.3 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4.3 气水两相相渗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实验样品及结果
4.3.2 气水两相渗流特征
4.3.3 气水相渗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4.4 不同排驱压力下的储层特征
4.4.1 低排驱压力(I类)
4.4.2 中排驱压力(II类)
4.4.3 中高排驱压力(III类)
4.5 小结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86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86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