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在铁表面吸附行为模拟探究
本文关键词:生物柴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在铁表面吸附行为模拟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降低柴油中的硫含量。加氢精制脱硫时柴油中的极性润滑物质很容易被脱除,导致柴油的润滑性变差。因此寻求合适的添加剂以改善低硫柴油的润滑性成为必要。生物柴油是饱和/不饱和脂肪酸酯的多元混合物,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本文为了更好地理解脂肪酸酯作为低硫柴油润滑添加剂时的工作机理及影响因素,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不同酯类化合物的润滑性能试验;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不同酯类在铁表面的吸附行为,探讨脂肪酸甲酯碳链长度、碳碳双键个数和极性羟基对其润滑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将肉豆蔻酸甲酯(C14:0)、棕榈酸甲酯(C16:0)、硬脂酸甲酯(C18:0)、油酸甲酯(C18:1)、亚油酸甲酯(C18:2)、亚麻酸甲酯(C18:3)、蓖麻油酸甲酯(C18:1OH)、蓖麻油生物柴油和大豆油生物柴油分别按照1.0%、2.0%、3.0%和5.0%的体积分数添加到低硫柴油中,在四球机上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和各脂肪酸甲酯均能使试球磨斑直径减小,且添加比例越大,润滑效果越明显。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的润滑改善效果均比脂肪酸甲酯单质好。对于饱和脂肪酸甲酯,其润滑改善效果为C18:0C16:0C14:0,即碳链长度越长,其润滑性能越好。对于C18系列脂肪酸甲酯,润滑改善效果为C18:1 OHC18:3C18:2C18:1C18:0,即C=C双键个数越多,润滑性能越好,且含羟基-OH的脂肪酸甲酯润滑性能更优。(2)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C14:0分子体系在不同铁表面Fe(100)、Fe(110)和Fe(111)上的吸附行为,依据单位面积吸附能大小确定Fe(110)表面最有利于脂肪酸甲酯分子吸附。(3)对饱和脂肪酸甲酯C14:0、C16:0和C18:0在Fe(110)表面的吸附行为分别进行蒙特卡洛单分子吸附模拟和分子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表明,碳链长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加单分子在铁表面的吸附能。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各饱和脂肪酸甲酯分子体系与铁表面的吸附能相近;但随着碳链长度增加,吸附膜内聚能中的范德华能量项的增加,吸附膜的稳定性和致密性增加,与长碳链脂肪酸甲酯更能有效改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的结论相一致。(4)对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18:1、C18:2、C18:3和C18:1 OH在Fe(110)表面的吸附行为分别进行蒙特卡洛单分子吸附模拟和分子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表明,C18:1、C18:2和C18:3的单分子吸附能相近;具有更强极性的羟基-OH使C18:1 OH的单分子吸附能明显提高。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各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分子体系与铁表面的吸附能相近;吸附膜内聚能的范德华能量项因相对分子量接近而变化不大,但由分子极性引起的静电能显著变化,由模拟得到的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在Fe(110)表面吸附膜的内聚能排序为:C18:1OHC18:3C18:2C18:1,这与不饱和脂肪酸甲酯改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表现一致。
【关键词】:生物柴油 脂肪酸甲酯 润滑性能 吸附行为 分子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6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引言11-12
- 1.2 生物柴油的制备12
- 1.3 生物柴油的特性12-14
- 1.4 柴油及生物柴油润滑性能研究现状14-17
- 1.4.1 柴油润滑性能研究现状14-16
- 1.4.2 生物柴油润滑性能研究现状16-17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分子模拟基础与模拟软件19-33
- 2.1 分子模拟基础19-25
- 2.1.1 分子模拟简介19-20
- 2.1.2 分子力学简介20-21
- 2.1.3 分子动力学简介21-24
- 2.1.4 蒙特卡洛模拟简介24-25
- 2.2 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25-27
- 2.3 表面吸附模拟研究现状27-28
- 2.4 最优吸附晶面的选择28-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润滑性能实验基础33-39
- 3.1 实验原料及试剂33-35
- 3.2 主要实验仪器35-38
- 3.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35-36
- 3.2.2 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36-38
- 3.2.3 光学数码显微镜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饱和脂肪酸甲酯的润滑性能及模拟研究39-55
- 4.1 饱和脂肪酸甲酯润滑性能实验39-42
- 4.2 饱和脂肪酸甲酯吸附模拟研究42-53
- 4.2.1 表面吸附模型构建及计算方法43-45
- 4.2.2 饱和脂肪酸甲酯单分子在Fe(110)表面的吸附构型45-48
- 4.2.3 饱和脂肪酸甲酯单分子在Fe(110)表面的吸附能48-49
- 4.2.4 饱和脂肪酸甲酯分子在Fe(110)表面的吸附成膜49-53
- 4.3 本章小结53-55
- 第五章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润滑性能及模拟研究55-69
- 5.1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润滑性能实验55-56
- 5.2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吸附模拟研究56-65
- 5.2.1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单分子在Fe(110)表面的吸附构型56-59
- 5.2.2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单分子在Fe(110)表面的吸附能59-60
- 5.2.3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分子在Fe(110)表面的吸附成膜60-65
- 5.3 生物柴油的润滑性能实验65-68
- 5.4 本章小结68-69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9-72
- 6.1 全文总结69-70
- 6.2 工作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尘;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其在分馏与应用上同脂肪酸的比较[J];日用化学工业;1987年02期
2 林文波;计晓黎;;脂肪酸甲酯深度加氢的开发与试制[J];杭州化工;2003年01期
3 韩毅;邓宇;;脂肪酸甲酯的制备现状及新技术[J];皮革化工;2007年02期
4 赵静;袁永俊;;酶法制备脂肪酸甲酯的研究现状[J];生命科学仪器;2009年08期
5 陆向红;杨云财;计建炳;;溶解度参数在脂肪酸甲酯溶解性研究中的运用[J];中国粮油学报;2011年06期
6 陈云燕;顾正桂;邵少花;;脂肪酸甲酯合成过程及其催化剂研究的进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年09期
7 陶川东;鲁厚芳;梁斌;;尿素包合法分离麻疯树籽油脂肪酸甲酯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3年05期
8 ;高级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1977年02期
9 郭振德;万明;马莲玉;;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用于高碳脂肪酸甲酯的分析[J];山西化工;1983年04期
10 李和,周天红,严梅和;采用硝酸银-硅胶薄板法制备色谱用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标准样品[J];油脂科技;198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立娟;李琳;刘国琴;;甲醇钠催化体系下化学法与超声法对提高脂肪酸甲酯化度影响的研究[A];2009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贺华阳;郭璇;王涛;朱慎林;;脂肪酸甲酯连续制备工艺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卢平;胡德禹;石霞;宋宝安;杨松;;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及甘油酯分析方法[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何燕斐;韩晓祥;励建荣;;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制备脂肪酸甲酯工艺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王亚楠;柴晓苇;廖学品;石碧;;油霜成分的GC-MS分析[A];2010年全国皮革化学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沈会平;胡健华;石磊;;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制增塑剂的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秀兰;脂肪酸甲酯新工艺收率高[N];中国化工报;2003年
2 刘宏;日本开发脂肪酸甲酯生产新技术[N];中国石化报;2003年
3 张伦;国内天然VE新技术研究成果迭出[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铭丰;C3-C5直链脂肪酸甲酯的热解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晨蕾;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分离[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罗演强;生物柴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在铁表面吸附行为模拟探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杨运财;脂肪酸甲酯混合物的分离及其溶解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4 黄峥;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物质研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5 朱建锋;脂肪酸甲酯中压加氢催化剂制备与表征[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朱超;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液体石蜡催化剂研制及催化性能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7 郭宏珍;连续反应精馏法合成脂肪酸甲酯[D];江南大学;2007年
8 赵静;酶法制备脂肪酸甲酯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9 赵云;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其作为绿色溶剂在水乳剂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李美华;植物油脂酯交换法合成脂肪酸甲酯[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柴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在铁表面吸附行为模拟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90325.html